基于对广告营销以及经济学的兴趣,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和广告营销相关的经济学现象。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益,随着产量形成一定规模,企业的平均成本在下降,从而使得产品利润增加,或有降价的空间。
有些企业会根据产品的市场,采取战略性亏损逻辑,互联网行业的例子会比较多,快消品也不少。核心的前提在于,这个品类市场足够大,利用规模效应分摊前期的成本支出。
价格歧视,本质是是一种价格差异,就是把相同的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
比如机票购买高峰的国庆黄金周,就和其他时期的价格不一致。这样可以有效运用市场的机制,充分利用民航的闲置客运能力,让高峰购买的人少,低峰出行的人增加。
从决策的来说,过去发生的成本只是形成目前状态的某个极小的因素,当前决策无需考虑过去产生的成本。沉没成本,来自于对过去投入的执着,以此来说服自己。也是作用在人的心理因素层面,心理成本意识大过本身付出的经济成本。
比如卖煎饼这件事情,你煎一个饼的成本需要包括你的材料费、推车费、人工费等等,成本就比较大了,但是假如你煎100个饼呢,成本就会低很多,因为分摊了你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交易效用=商品的参考价格-商品的实际价格(的差额效用)。差额越大,消费者越容易产生购买行为。
商品的参考价格主要体现为两点,(1)购买场景(环境)参考:比如卖一件同样的T恤,高端商场卖200元,小摊甚至卖50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高端商场的,因为你对不同场景的心理价位不一。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具体财富收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根据不同参考点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称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