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西秀区•​​思南县•​​​凯里市

发布时间:2023-12-08 10:21人气:151

  近年来,西秀区深入推进社区医疗、保健、养老体系建设,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实现“基层首诊”的重要环节,在东屯乡试点开展“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一是“签约基金”降低群众就医负担。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东屯乡试点开展,在现行医保报销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基金”,对签约患者的自费部分进行再次报销,有力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通过整合卫生院每月收支结余的10%和上级下拨的经费补助,形成专款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和参与群众的现场退费减免。在卫生院级一般群众的自费部分综合报销比例提升至90%,脱贫群众自费部分综合报销比例提升至95%,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签约率和满意度。今年以来,已筹得资金35.69万元,累计为就医群众现场退费减免13.58万元,获益群众达1075人。

  二是“家庭病床”方便特殊群众就医。针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及其他特殊病症不便出门的群众看病需求,创新设立“家庭病床”诊疗模式,通过在患者家中、养老机构等设立病床,由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上门诊疗服务。在“签约”中专门制定了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对家庭病床服务对象条件、技术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了具体要求。在“备案”上记录了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患者身体条件,切实方便了残疾人、长期卧病在床人员及自我隔离人员的诊疗需求,提升了群众对基层医疗的满意度、信任度。目前,家庭医生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共计1255人次,家中现场实施门诊医保报销29567.84元。

  三是“双向激励”提升家庭医生活力。通过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明确“人事积分”和“经济奖励”双向激励机制,充分注重实际调动工作的功能效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有效提升签约团队工作积极性。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考核对象、考核服务率和居民满意度纳入考核三大主要指标,有效促进群众选择就近就医,东屯乡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0%,履约服务率和居民满意度均在98%以上。通过打造家庭签约医生的服务品质,大幅提升了卫生院业务诊疗量,改善乡村医生团队的业务收入,签约医生每月平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

  四是“个性签约”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差异化的居民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在家庭医生签约中推出了个性化服务包,为居民提供全程、连续、便捷、可靠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涵盖个人体检、女性健康、口腔护理、特色中医、中老年人保健等方面,签约居民可通过购买个性化服务包,享受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健康服务内容。2021年,东屯乡购买个性化服务包达1485人,已完成个性化诊疗服务1100人,累计支付签约居民参加健康教育讲座误工补贴达7120元。

  一是聚焦技能提升,开展职业农民培育。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大力培养农村植保员、防疫员、信息员、泥水工、农机手、沼气工等。2021年,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培训10398人;开展农村高素质农民培训20期1500人;开展科技培训32期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

  二是聚焦运行模式,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培育引进优强农业龙头企业,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家庭农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积极鼓励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涉农新型经营主体达1465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8家、家庭农场267家。

  三是聚焦技术难题解决,实施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站”,组建“思南县红薯产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举办科技特派员座谈会4次。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3200天,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18个,组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100个,帮扶企业(合作社)达60家,协办企业、合作社5个,为地方农业产业企业(合作社)送去技术、农药、兽药、草种、肥料等生产资料折合人民币14.5万元,举办技术培训32期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2021年以来,积极向省科技厅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31名来思南开展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实现各乡镇和村(社区)全覆盖。

  近年来,凯里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统筹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推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放权赋能,实现上下联动。建立临时救助“救急难”零报告机制,将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实现权限下放全覆盖。同时,将临时救助“发现机制”和主动救助纳入村(居)职责范围并落实专人负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2021年来,实施城乡临时救助1885人次,发放资金109万元。

  三是分类管理,实现精准服务。制定《凯里市特殊困难群体定期访视工作实施方案》,对散居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低保中重度残疾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定期走访,重点对政策落实、资金发放、生活保障、监护照料、安全监管等情况进行核查。2021年来,全市纳入特困供养人员保障、孤儿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共11141人次,共发放保障资金1095.476万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