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一个不死的、挥金如土的传奇 莫迪利阿尼

发布时间:2023-12-30 20:44人气:124

  知名艺术评论家沃尔德马-乔治(Waldemar-George)在1925年这样写到。彼时,巴黎Bing画廊正在为五年前去世的莫迪利阿尼举办一场重要的回顾展。世人往往先道听途说了他的传闻,继而才了解他的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修正对于艺术家的认知。

  如果完全抛开这些传闻,那么可能就会忽略了历史上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他是20世纪初叶的众多传奇艺术家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失去光彩,反而成就了传奇。

  莫迪利亚尼本人便足以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巴黎波西米亚风格。他的人格矛盾且复杂,释放出一种有毒的魅力,使人沉迷。实际上,对于那些纠结于还原人物真相的传记作者来说,编写另一个版本显然是更加简单且常见的做法。

  1945年,安德烈﹒瓦诺德(André Warnod)的笔下呈现出“一个挥金如土的传奇人物…… 展示了一个常年酗酒、滥用药物并且疯狂的人物形象”。这个艺术家人物出身于银行家家族,也曾家财万贯,但在他的挥霍下落得个一贫如洗、常年游荡在不同的“避难所”之间的下场。“运气好的时候可能会在朋友的工作室借宿八天甚至半个月,但这都不能激励他努力工作”,瓦诺德总结道。但是,在莫迪利亚尼的独生女珍妮(Jeanne)的自述《莫迪利亚尼:不是传奇》(Modigliani sans légende,1958年)一书中,她否认了艺术家是银行家儿子这一说法。莫迪利亚尼的亲生父亲弗拉米尼奥(Flaminio)在其木材和煤炭公司破产之后,仅在里窝那(Livourne)—莫迪利亚尼的家乡—开了一家很小的中介公司。而关于这个所谓“教皇的银行家”的家族传说,源起自艺术家父亲的一个名叫埃马努埃莱(Emanuele)的祖先,曾在19世纪中叶为梵蒂冈教廷提供铸造货币所需的铜而已!

  另一方面,在莫迪利亚尼的观念里,他并不认同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才能好好创作。事实上他也言行一致。莫迪利亚尼最出色的近百幅肖像画,于1916至1917年,在另一位“巴黎画派”代表人物莫伊斯﹒基斯林(Moïse Kisling)位于巴黎约瑟夫﹒巴拉街3号(3, rue Joseph-Bara)的工作室旁的一间小房间里创作的,其中包括以基斯林为原型的一批肖像画。资产阶级—或者说禁忌的贵族—形象,构成了瓦诺德整个描述的基础:他“英俊,充满男子气概;有着卷曲的头发、宽阔的额头以及如黑色钻石般的眼眸…… 对得体的着装要求严格;即便身着浅棕色天鹅绒质地的西服—这套工人阶级的服装—他的姿态也如王子般瞩目。”这最后一段的描述呈现出一个有色眼镜下的人物特征:诚然,“银行家的儿子”放弃了他无可挑剔的服装,换上了工人阶级的衣服,但他的姿态依旧像王子一样。如果莫迪利阿尼并非传闻中的“银行家的儿子”,那么他那著名的浅棕色天鹅绒西服也就显得不那么“工人阶级”了。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了画家所喜欢的颜色。在他的生命尽头的两幅作品—我们视之为具有对称性的创作—画商利奥波德﹒兹博罗夫斯基(Léopold Zborowski)的肖像画(1916—1919年):

  1920年,安德烈·萨尔蒙悲叹道:“莫迪利亚尼离我们而去。那些青春岁月与才华,就此湮灭于岁月。”唯有“一首诗歌才足以表达对他那些深沉而散漫、理性且感性的艺术的颂扬”,这位作家补充道。

  在20世纪初期,那些国家级博物馆花了一两代人的时间才将这位“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纳入国家收藏系列。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鲍尼斯(Alan Bowness)将艺术家周围的人群区分为四个群体:由亲至疏分别为同行、评论家、画商和藏家,以及普罗大众。根据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互动作用说理论(interactionnisme),正是这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解释了莫迪利亚尼被认可的过程。我们首先可以通过一些评论著作来衡量莫迪利亚尼的作品。

  他最先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然后花了更长的时间来吸引评论家的注意。第一个主要的文字记载刊登在1919 年7 月出版的《折扇》(L’Éventail)上,署名为弗朗西斯﹒卡科。布莱斯﹒桑德拉尔—参与了1917年2月在贝尔特·魏尔画廊举办的展览目录编撰工作,发表了一首题为“关于一幅莫迪利亚尼肖像”的诗—在三十年后宣称:“今天的每一位大师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位诗人遥相呼应:马克斯﹒雅各布之于毕加索;皮埃尓﹒勒韦迪之于布拉克(Braque);乔托·卡努杜之于胡安·格里斯;圣·琼·佩斯(Léger)和布莱斯·桑德拉尔之于夏加尔、罗杰·德拉·弗雷斯纳耶(Roger de La Fresnaye)和莫迪利亚尼;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之于整个巴黎画派、立体派和奥菲斯派。”就莫迪利阿尼而言,让·谷克多坚定地说:“我被于我而言紧张的生活吸引着,我走近毕加索,我走近莫迪利亚尼,我走近桑蒂,我走近那些后来被称作为‘六人团’(les Six,20世纪前期6位法国作曲家)的年轻人们。”事实上,尽管有这些追溯性的文字声明,作为巴黎这个“艺术世界”的标志,擅长写作和创作的知识分子联盟在莫迪利亚尼的图像和公众认知上并未证明自己的有效性,尤其是相对于加缪(Camus)和巴尔蒂斯、庞日(Ponge)和福特里耶(Fautrier)、贝克特(Beckett)和布拉姆·范菲尔德(Bram van Velde)以及让·热内(Jean Genet)或萨特与贾科梅蒂这样的作家-艺术家双人组合而言。

  从里窝那到巴黎,出生在意大利的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短暂的三十五岁人生往往被人们从三个角度解读:一个在朋友们眼中像优雅王子般的情感主义者;一个自幼都在和病魔抗争却缺乏自制力的破坏者;一个对艺术创新与纯粹抱有勇往直前决心的执着者。

  这位巴黎画派领袖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在他死后,其作品价值连城。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他的种种说法不一的传奇与趣闻。褪去种种传闻,反观存世的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年少时接受的意大利古典艺术训练,同时吸收立体主义、原始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不同风格,加之以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对人物真实神色的捕捉能力,使这位犹太艺术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意大利伟大的现代主义画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波提切利”。

  本专著由国际知名美术史学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杜夫雷撰写,全书共包含了330张全彩插图。作者不但对图像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对相关事件进行了详细辨析。从里窝那到蒙马特,从绘画到雕塑,从肖像画到鲜为人知的风景画,全书真实还原了这位一生坎坷却特立独行的传奇艺术家。

  这本书和《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高更:探寻生命本真之美的倔强灵魂》《夏加尔:守望乡愁与爱的诗人》《卡拉瓦乔:在他的明暗世界中逆行与抗争》《委拉斯贵支:凝练繁华世界背后的真实》同为一个系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