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骄傲浦江人!中国新闻界三大家

发布时间:2024-03-01 04:37人气:51

  对于抗战时期的文字生涯,著名战地记者、作家曹聚仁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对家国山河的情怀:“海水悠悠难化酒,书生有笔曰如刀;战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遭遇日本人的野蛮入侵,一批又一批书生走出书斋,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用他们手中的笔,报道前方将士血与火的奋战牺牲,揭露侵略者的杀戮行径,鼓舞国人的抗日斗志,在国统区重庆自觉担负起传播党的政策主张的职责使命,揭露的种种伎俩和阴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毅然向海内外读者热情介绍新生共和国建设发展的新气象。改革开放后,还是他们,追随时代,追随人民,以新闻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下我们这个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文字是深刻而细腻的。在这支不同时期从事新闻报道的队伍中,就有三位非常出色的浙江浦江籍人士,健笔纵横,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他们是曹聚仁、石西民和张林岚。

  字挺岫,号听涛,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属兰溪)人。常用笔名有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尾生、土老儿、云亭山人等。受其父亲梦岐先生影响,曹聚仁在育才求学时即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为学生会主席。“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参与“一师风潮”,始终站在进步校长经亨颐一边,反对封建守旧势力。1922年,曹聚仁到上海寻求发展,得到邵力子先生提携,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因记录整理出版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1923年,曹聚仁与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新南社”。而后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得到鲁迅先生的支持。“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毅然“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最先报道八百勇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和台儿庄大捷,被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挥鞭跃马,驰骋疆场。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曹聚仁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迅速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纸之一。抗战期间,他广泛巡游于江西、福建、浙江等东线战场,写下大量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为促进祖国两岸统一大业,曹聚仁风尘仆仆,多次往返香港与大陆,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曹聚仁一生著有《中国抗战画史》《万里行记》《采访外记》《采访新记》《北行小语》《鲁迅评传》《文坛五十年》《我与我的世界》等四千余万字,著作等身,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原名士耕,浙江浦江石宅村人。常用笔名有石东夫、栖民、史明操、怀南、何引流、明石等。1928年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济会。1929年加入中国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党员。1934年在上海加入钱俊瑞、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参与编辑《中国经济情报》杂志,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受聘担任《申报月刊》编辑,发表经济和时事评论。抗战全面爆发后,石西民以《申报》记者身份赴华北战地采访,与范长江等人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7年11月,在武汉与华岗等一起筹建《新华日报》。《新华日报》迁重庆后,任编委、编辑部主任。与曹聚仁一样,作为《新华日报》特约战地记者,石西民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江西前线采访报道,写出《大战火烧心》《战地访问李汉魂将军》《记九江姑塘战事》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战地通讯,向大后方人民如实报道爱国将士奋勇杀敌的感人事迹。就在石西民从南昌途经赣南准备采访蒋经国的一个夜晚,差点在赣南遭特务秘密逮捕,要不是蒋经国的私人秘书、中共地下党人黄中美出手相救,连夜离开,几遭不测。在新四军军部工作期间,石西民采写了《活跃在京芜的新四军》《一年来的新四军》《越过江南敌人封锁线》《陈毅将军访问记》等通讯,陆续发往《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发表,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报道了新四军的辉煌战绩,极大地振奋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信心。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身在重庆的石西民与章汉夫一起与新闻检查官斗智斗勇,使周恩来同志的题词得以见报,皖南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解放战争时期,石西民任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副总编辑。渡江战役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宣传部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

  原名世楟,浙江浦江后街人。常用笔名有林岚、一张、马蓝、东阳马生、乌巢、墨雨等,著名老报人、《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林岚与金良昆等九人在浦江秘密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县大队宣传部长,与黄长波、马丁投身家乡抗日救亡运动。他原想去延安没有去成,几经辗转进入陕西《青年日报》和西安《华北新闻》,从此写稿子编报纸,登上夜航船一发不可收。从做新闻记者起,他给自己取了个文艺性的笔名——林岚,意思是雾气缭绕的山林,一个软性而带点灰色的名字,随之写了长篇叙事诗《草原牧歌》和《灰色马》等,投在谢冰莹主编的大型文艺月刊《黄河》上发表。后来以假乱真,干脆以此作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西安之后,张林岚转到四川自贡,抗战胜利时到达陪都重庆,进入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办的民间报纸《新民报》。他到《新民报》工作的第一天是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谈判,报道是浦熙修写的,而标题《走向和平建国之路——为团结而来》就出自张林岚之手。以后顺长江而下到上海,迎来新中国的解放。后来长期供职于《新民晚报》,成为社长赵超构的老朋友老搭档,写有反映上海十万知青在新疆战天斗地的通讯报道《天山南北》。《新民晚报》沉寂多年复刊后,他老当益壮,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的创作,在《新民晚报》以及《解放日报》《羊城晚报》《半月谈》等报刊杂志开辟多个专栏,以“一张”等笔名写了几千篇“豆腐干”文章,上海滩上几乎妇孺皆知。“一张”即一张纸三五百字的意思,文章虽短,但笔墨老辣,隽永耐读,绝非一般写家所能胜任。又与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华君武一起编辑《漫画世界》。他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频频飞入千万寻常百姓家庭,深得大家的喜爱。张林岚出版有《梦里的童年》《国家机密》《月下小品》《月下小品及其它》《月下霜天》《腊后春前》《红毹道故》《故事新闻》等多部作品,后一并收入《一张文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