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新动态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09:29人气:90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本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绿色物流、港口物流、专项物流、物流人才教育、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采购、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其他类,共22类。鉴于进行物流研究主题分类时经常会遇到一篇文章存在多个主题的情况,本文采用重复计数方法对322篇获奖论文进行主题归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其中,物流技术和供应链主题是研究的热点,论文数量分别达到54篇和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和14.05%。同时,在获奖论文中也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体现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特点。

  (1)物流技术研究。物流技术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及设施、设备、装置、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时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站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价值工程技术、配送技术等。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技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4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7篇,优秀奖25篇。在我国物流研究中,物流技术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而从本次获奖论文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技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性。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物流设备规划、设计、仿真以及物料从到货、仓储、加工、货运至配送的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模型和系统模拟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是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供应链研究。《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5]它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供应链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05%。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26篇。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供应链的研究包括供应链机制设计、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供应链协调与合作、供应链上的信任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估、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但供应链信息传递与共享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区域物流研究。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或一个城市内的物流。199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中央区域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物流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区域物流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3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9.09%。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发展和规划、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研究区域覆盖中部六省,珠江三角洲,广西,环京津、冀东、冀中南经济区,山东,福建,宁夏,河北,四川,江苏,新疆等地区。

  (4)物流管理研究。根据《物流术语》,物流管理是指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和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6]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管理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8.54%。由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包括效率、质量、成本、安全等具体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多地与物流技术研究、绿色物流研究、区域物流研究相结合,之前我国较为薄弱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管理研究也在本次获奖论文中得以体现。

  (5)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研究。《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物流企业的:至少从事运输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基本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7]把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接受客户委托,为之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8]我国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题的论文有13篇,分别占6.06%和3.58%。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第三方物流研究包括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物流服务外包研究、第三方企业评价研究等。我国物流企业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不理想。加强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6)物流网络。《物流术语》中将物流网络解释为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9]可将之理解为从事物流活动的线路和节点。本次获奖论文中研究物流网络的有22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6.06%。研究内容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选取等。其中,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物流网络研究的热点。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并给予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国家物资流通网络的战略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有部分地区的政府盲目建设物流园区,而园区服务仍然低水平、低效率,没有起到物流园区应有的作用。对物流网络的研究应以加强节点规划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确保物流网络发挥其应有职能为重点。

  (7)除传统物流研究主题外,本次获奖论文还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兴研究主题。物流金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活动对融资的现实需要。加快物流金融理论研究,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流通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港口物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特长,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从本次获奖论文中的12篇以港口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可以看出,我国港口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全面深入地研究港口物流,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物流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在本次获奖的论文中,有218篇论文系学者合作完成,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67.70%。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院校、同一科研机构、同一企业之间,而是表现出了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比较多样的合作方式。从图2可以看出,在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中,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达到146篇,占全部合作论文的66.97%。其次是不同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为53篇,占比为24.31%。企业学者的论文、校企合作的论文数量较少。这表明,在我国物流研究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是研究的主力军,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

  (2)物流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为进一步研究物流学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本文将作者按地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及国外八大区域,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的,以第一作者所属地域为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的获奖论文合计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55.59%,东北和西北地区获奖论文数量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获奖论文仅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3.42%,且集中在三等奖和优秀奖上。

  1.物流研究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领域不断涌现。物流研究领域的扩大体现了宏观经济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既有宏观物流,也有微观领域。除传统的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外,还出现了诸如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论文中,还包括研究物流与哲学、物流与生态学的两篇论文,体现了物流学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一)动态配图的制作,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传统媒体的受众基础是广泛的。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留住原有受众,还要拓展新受众。因此,新媒体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与思维,构建完善有效的新媒体采编、及运营体系,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体制对日常的新媒体编辑进行规范,提高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通过制作动态配图扩展新闻的影响力,使民众获得真实、可靠及有吸引力的信息。二是通过科学完善信息筛选机制,对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保证动态配图的真实性,提高动态配图的质量。三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动态配图机制,通过收集和吸取民众的满意度来增加动态配图的展示力。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新闻报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同样突出,这就需要动态配图的制作从众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二)动态配图较之于静态配图,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动态配图本身是设计者通过利用现代软件技术、发挥创新思维和设计技巧制作的视觉作品,动态配图相较于一般的静态配图而言,更具表现力和层次化、多元化,展现形式可以是二维或三维,视觉传达的元素可以被赋予丰富的变化。动态配图以直观、鲜明、吸引的表达方式使冗长、复杂的新闻信息数据极大简化,它的表现力满足了民众快速阅读的需求,直观、高效地传递了信息。(三)动态配图在新闻传播中的有效作用,主要能提升视觉吸引力。动态配图能获得较高的新闻传播力,保障新闻传播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突出信息化传播的优势。通过丰富的动态配图内容,对重点文字信息的突出性、强调性作用提升,提高民众深入阅读、继续阅读的兴趣,保障对民众由浅到深的引导性,保障新闻信息能被可靠地传递,使民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信息消化、吸收。(四)动态配图感官调动更加充分,可以避免阅读疲劳。新媒体新闻的内容中穿插排布的动态配图可以调动受众视觉感官。单纯的文字内容,特别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疲劳,而动态配图因其视觉传达带来的动感变化和趣味形象,可以带动新闻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新闻“动”起来,就会带动受众的阅读兴趣,受众愿意读下去,这就强化了新闻中的信息传播力。动态配图还可以通过漫画幽默性画面提升新闻传播的趣味性,提升新闻传播的吸引性,同时给民众良好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保障阅读优势提升。(五)动态配图可以更好地呼应并延伸内容,促成新闻的形象化。新媒体时代,新闻形象化更能为受众所接受。纯文字的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有效地向受众传递其中的含义,而图像、图画则以十分直观化、具象化的效果,给予受众十分直观的感受。而动态配图在这一效果的表现上更有力,更显著。在准确结合文字内容含义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能“动”的图画、卡通角色形象、图形化图表等,可以多层次地将新闻传递给受众,帮新闻为受众“讲清楚、说明白”。可以说,动态配图对新闻文字内容的呼应与延伸,很好地促成了新闻的形象化。通过形象化描写事件发生的现场和事件中的人物来表现新闻的主旨。(六)动态配图的制作,需要参考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的产生使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给动态配图制作带来大量的信息来源。对于动态配图的制作,特别需要参考大量的信息,从多个途径收集信息。要利用好监控、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照片等素材,丰富动态配图的制作内容。通过参考各种信息资源,使动态配图制作既符合实际,又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动态配图要契合新闻主题。动态配图,作为一种具备视觉传达效果的信息传播的辅助要素,会给受众带来特别的视觉感受。人们在阅读新闻内容时,动态配图会给受众留下很深刻的视觉印象,受众会结合图像的视觉语言来接收新闻信息中所要体现的主题。因而,能否准确契合新闻主题,是制约动态配图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动态图像元素设计制作得多么美观和富于创意,若与主题相违背、产生偏差,那这样的配图穿插于稿件内容段落之间,自然就会给受众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从而会误导受众对信息主题的接收。因此,动态配图必须准确围绕主题制作,使动态配图真正服务主题。(二)动态配图要与受众需求契合。即使设计者个人主观的灵感与创意可以为视觉作品赋予生命力和张力,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互动化和娱乐化倾向越加鲜明,受众越来越成为信息选择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制作者和编辑人员充分考虑受众因不同的职业、性别、年龄阶段等因素所带来的审美需求的差异化,平衡动态配图图像制作的尺寸和度。如果单纯从自我审美出发展开设计和创意,就很容易使得动态配图偏离大众的审美需求,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动态配图要以民众需求为基础,不断增强配图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给民众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三)动态配图设计制作技术水平对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融媒体充分发展的时代,动态画面的美工制作技术有了更多的选择。成熟可靠的图像动态软件工具也给设计者在熟练掌握运用上带来挑战。这就要求设计者拥有熟练掌握软件应用的技术素养。比如,在一些涉及动态帧数的制作操作上,如果由于技术应用上的不成熟以及因为计算设置错误,而产生画面的流畅度异常、色调偏移等问题,都会对最终成稿的效果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掌握过硬的制作技术,对制作动态配图是非常关键的。(四)动态配图更可以避免同质化、同类化。随着众多新媒体平台动态配图应用的普及化,新闻中过于频繁地使用相近甚至重复的动态配图作品,所形成的“撞衫”现象越加突出。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这种“撞衫”所引发的受众阅读乏味的问题已十分明显。同质化、同类化的动态配图滥用必然会影响新闻被接受度,从而对信息传播的大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五)动态配图要不断整合新技术。虽然各行各业技术手段变得丰富,但是作品类型没有变得丰富,因此有些人的审美观念越来越低。针对这一问题,动态配图制作要不断融合新的科技,以保障制作设计的持续发展,使动态配图在应用的基础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增强新媒体采编设计在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增强新媒体采编的创造力和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新作品、好作品。新媒体编辑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动态配图制作设计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制作设计中适应各种形式的需求,实现动态配图传达新闻内容的真正作用。

  (一)动态配图要准确把握新闻主题。准确地把握住新闻表达出的主题,是做好动态配图的首要问题。要想让自己设计制作的动态配图符合主题要求,不偏题,首先作为编辑本身就要读懂新闻来稿,明确其中的主题和主要意思。比如,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编辑一系列涉及“物价、住房”的新闻报道,就需要先明确来稿中的“物价、住房”和与之相应的“民生”主题,再具体归纳每个文稿中特别的小主题。综合归纳出的主题和关键词,选取与之契合的图形和图像元素加以加工制作,紧扣题目,“有的放矢”的动态配图才能助力新闻准确地传播给受众。(二)动态配图要快速准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也可以用于新媒体编辑自勉。当新闻平台还是报纸的时候,再快的消息,也需要经过报纸印刷,等着报纸统一出刊时间,最多出号外,这已经是报纸最快的表达了。新媒体传播介质突破纸张的限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当报纸编辑还在对稿件整合打磨之时,新媒体编辑可以对新闻进行快速推送。与此同时,新媒体编辑还可以用动态配图这种简单、直接、快速的方式把新闻向民众快速推送。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时效的竞争,已经从“天”为单位提速到以“秒”为单位。因此,充分利用动态配图快速准确使新闻推送,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法。(三)动态配图要平衡民众需求与设计者自身审美的关系。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动态配图的设计既要考虑受众需求,也要尊重设计者的个人审美选择,但两者往往不能完全统一,因此还需要设计者做好两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平衡。设计者在处理动态图形设计任务时,应当明确其设计的目的是对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与受众需求相适应,以保证受众的接受度。因而,需要对受众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受众普遍的审美倾向。在此基础上,寻找受众需求与个人审美的契合点,在个人审美表达同时,突出符合受众需求的设计元素,以强化对受众的吸引力,为新闻信息有效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四)动态配图制作要有创意技巧和软件的应用技能。动态配图在其设计制作上,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要设计制作出具有创意和良好视觉效果的动态配图,首先,在设计动态配图过程中,设计者要发挥自身创造思维,需要设计者平时不断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听、多看、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动态配图的设计中,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其次,在准确把握新闻主题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设计创意技巧和各种制作软件的应用技能。作为美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者,需要在动态图像上加强相关软件的应用水平和设计能力,保证实际应用中能够熟练操作。总之,创造思维的发挥和相关工具软件操作制作技巧的熟练掌握是做好动态配图的切实保证。(五)动态配图要充分发挥个性化设计。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同质化、同类化现象日益凸显。同时,也带来了设计上的挑战,在动态配图设计上,注重个性化创意的发挥,就成了避免信息“撞衫”问题的有力手段。要制作出具备个性化特点的动态配图,首先,要形成创新思维和意识,要敢于进行突破性设计;其次,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创新与受众实际需求的平衡。个性化设计的发挥,是打破作品同质化、同类化,为新闻增添变化、可读性的有力手段。(六)动态配图要避免形式上的“低俗化”。新闻动态配图要规避“低俗化”,低俗化现象已是网络新闻的严峻问题,一些媒体为博眼球,一味追求所谓的观感效应,在设计制作编排上采用低俗的图像元素,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制作过程上,要摆正姿态,认真审核图像元素的尺度,与“低俗化”划清界限。

  (一)做动态配图制作的把关人。在任意一个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中都存在把关人把关的环节,动态配图信息时效性强,内容多样,这类新媒体的把关作用强,如果来稿就编、把关弱化,就会影响动态配图的和真实度。动态配图制作需要阅览大量有关信息,随后进行筛选制作,最终呈现的动态配图是经过把关后传播的,所以新媒体动态配图制作需要强化自身的把关人作用,过滤虚假、过时的信息。(二)动态配图制作的真实性。动态配图新闻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向读者反映外界客观变动的真实情况。真实是动态配图的生命,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假新闻和失实新闻,这些新闻进入传播渠道毫无例外通过编辑这个环节。动态配图制作编辑人员要有识别假新闻的能力和抵制假新闻的勇气,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维护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三)动态配图制作的品牌需要保护。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新媒体编辑利用真实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给读者带来快速准确的新闻体验。动态配图制作特别要注意自身的品牌创造,不能过度商业化。动态配图设计者和编辑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一个新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好动态配图这个品牌。(四)动态配图制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媒体编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党和国家与人民需要为导向,摆正自身的位置,始终为人民服务。新媒体编辑在制作动态配图时做好政治站位工作,在新媒体编辑工作中,联合大、中、小型媒体,共同为社会发展服务。五、结论在新媒体时代,动态配图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生动的视觉感官感受和个性化创意的动态配图,可以充分调动受众观看的意愿,从而有效助力新闻信息传播。要保证动态配图有效性的充分发挥,这必然要求制作者与编辑人员在动态配图的制作与编辑中,做到准确抓住新闻主题、平衡设计者审美与受众需求的契合性、提升制作技术应用成熟度和可靠性、融入创新设计、规避低俗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尽力做到位、做到实处,这样的动态配图才能够更准确、完整、深入、有效地助力新闻客观、公正、准确、积极、健康地传播。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日本政府近年来所制定的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被称为“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综合性的支援体制”。它的政策重心是扩大日本农产品及食品在亚洲市场的出口份额。在上述《关于推进21世纪新农政》政策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抓住亚洲各国收人水准的提高和世界性的日本食品流行的好时机,进一步促进安全优质的日本农林水产品、食品的出口”。在许多具体的措施中,则重点性地针对亚洲市场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新的贸易政策及措施更加注重于日本自己的近邻。对于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提高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缩小农产品贸易逆差是其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结构与农业经营成本所决定,日本农产品与亚洲各国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因而,日本的农产品出口与进口比重悬殊,两者之比约为1:20。为此,长期以来日本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主要以拓展美欧市场为主。然而,随着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为日本扩大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农林水产省《关于农林水产品的出日现状》(2仪科年n月)报告的数据资料显示,日本农产品(2003年度)出口的前10位国家及地区1988年与2(X)3年相比,亚洲国家及地区的比重由59%增加到72%,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高达971%,由第巧位迅速上升到第5位。近年来,日本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整体情况表现一般,增长甚微;但对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出口却年年扩大,2仪抖年从农产品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10位中亚洲有6个,与1999年相比对亚洲出口增长了21%,对中国出口增长了175%。2《X碎年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955亿日元,而对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的出口却占了约75%,达到2209亿59以〕万日元。

  从图1可以看出,近6年来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中国,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实际_L也反映了亚洲各国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从东亚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来看,以亚洲经济发展较显著的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首次提出“东亚的奇迹”)与日本经济复苏明显的2(X)3年相比较,中国内地、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分别由510美元、8270美元、17860美元和10710美元增加到1090美元、125(X)美元、21520美元和12540美元,各自增长了2.14倍、].51倍、1.2倍和1.17倍。相反,日本的人均GDP则由1993年的34940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33720美元,同比减少了0.0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为改变因农产品价格昂贵,出口困难的日本产品进人亚洲国家的生活富裕消费层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加人WrrO以后,为日本农产品及食品扩展进人所谓的“中华圈”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促进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成为了日本试图减小农产品贸易逆差,实现“进攻的农政”的重要的政策出发点。

  其次,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是促使其贸易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从全球与亚洲区域内贸易来看,一方面世贸谈判特别是有关农产品贸易问题的谈判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亚洲各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l人)谈判却积极开展起来,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自由贸易谈判所取得的进展对日本而言是一大刺激。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内需求不仅带动了域内经济增长,也密切了同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相互间的经贸联系。在日本,2003年以来流行着所谓“中国特需”(意即中国需求犹如当年朝鲜、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需对日本经济所起到的拉动、振兴效应一样)这样的提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日本对其贸易政策加以重新定位、调整。也就是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是促使日本“转守为攻”贸易政策提出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

  第三,稳定的食物供给与振兴国内农业是其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国内因素。从日本国内情况来看,众所周知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为低下的国家之一,平均食物热量(ealorie)自给率约40%。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综合食物局《食物供需表》的统计资料所显示,么{X)2年日本的谷物(食用*一饲料)、肉类、鱼贝类、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分别为28%(仅大米为%%)、53%、46%、83%和科%。由于出生率的低下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的不足,上述比重还有进一步趋于严峻的迹象。对此,为了应对要求日本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大米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呼声,以及扭转、调整日本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振兴日本农业,同时也为获得更多农村选票对执政党的支持,日本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及技术的支持来促进国内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面向海外拓展市场,就成了执政当局一项重要的选择。所谓“转守为攻”的政策也就由此而生。“转守为攻”政策的基本内容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这一新动向,与近年来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区域内贸易愈益紧密以及日本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日本内外部这些因素所致,“进攻的农政”或“转守为攻”的政策才成为近来备受重视的问题。

  (一)近年来日本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的综合支援措施,亦即实施所谓的“转守为攻”的贸易政策的措施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提供和技术支持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协助日本企业与农业经营者将产品打人国际市场,以此扭转长期以来的日本农产品贸易巨额逆差问题。这些政策及措施主要表现为:

  1.日本政府先后通过《农政改革的基本方向》(农林水产省政策报告)、《关于重振农山渔村的(政策)支援》(内阁政策会议议案)和《食料、农业及农村政策》(农业白皮书)等政府方针、政策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农产品及食品的出口,以实现“转守为攻”的政策。

  2.由农林水产省先后制订,并指导执行多项促进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的相关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IRO)推进农林水产品贸易平稳增长事业(1997一2008年)事业内容:①进行海外贸易情报收集等基础调查与收集活动;②举办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研修会;③设立探讨贸易平稳发展活动委员会。(2)民间团体组织国产农林水产品海外普及事业(20(只一20()8年)事业内容:①拓展海外市场的使命,②从事日本国产农林水产品、食品的公关宣传活动,③构筑起新产品出口的开拓事业。(3)民间团体组织确立农林水产品海外销售途径对策事业(2(X)5一2田8年)事业内容:①贸易商与生产经营者共同确立起出口对策,②提高流通效率的对策,③保护日本品牌、商标的对策,④灵活运用海外超市常设销售网点的对策,⑤日本食品及日本产食品材料的普及活动。(4)地方公共团体促进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对策(2005一20(刃年)事业内容:①以海外进口商为对象的实务性的展示、拾商会,②取得进行反复的试验性出口,③在海外进行出口清单所列品种的促进销售的宣传活动,④为配合海外促进出口的宣传活动,邀请进口商考察日本,⑤开发适应海外需求的商品,重视包装。以上事业除第一项的内容是自1997年即开始实施外,其余大都是近一两年来才陆续实施的促进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的对策。为落实这措施,日本政府为此投人了大量的资金。近三年来相关事业(预)经费分别为:2003年47(X)万日元,20(科年8亿粼刃万日元,同比增长了17倍。2(X)5年预算经费为4亿8100万日元(上述(l)2)(3)项事业的预算)+470亿刃万日元((4)项的预算),合高达474亿叭洲1〕万日元。其中,4)项的预算包含了作为交付各地公共团体强化农业经营与农产品口的预算。3.由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兴机构主持成立了‘旧本食品等外开拓委员会”,具体协助日本府与民间实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战略。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由

  农林水产各界有识之士参加,两年时间(20()3年7月至2田54月)对‘旧本食品等的海外市开拓事业的基本战略”进行调、审议。②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实施的日本农林水产品、加工食出口战略,探讨在过去未曾有过相关体制、实践性的战略。③以亚为中心,根据国别提出综合性战略。

  (二)日本许多地方政府也制了相应措施,积极主动地鼓励、助当地农产品与食品的出口,并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2003年5月,首先由部分地方府在日本农产品出口较有影响的取县,发起成立了“促进日本农水产品牌出口都道府县协议会”。初期有23道县参加,截至2撇5年3月已有42道府县参加(日本省级行政区划为47都道府县)。此外,各地方政府除配合上述农林水产省相关资金使用和政策实施外,还专门规划出地方预算,利用多种形式,在海外积极协助企业和经营者宣传、推广当地农产品与食品的出口。

  (三)由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和外务省三部门以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共同制定、实施了“关于中小企业等出口海外市场通道的政府层面支援制度”该制度从扶持中小企业的角度,包含了促进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出口的相关政策。这也是促进农产品出口,实施“转守为攻”的另一政策体现。关于“转守为攻”政策的评价日本在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方向上是把扩大出口高品质且具有附加价值的农产品与食品作为主要目标。为此,强调通过所谓“官民协作”的形式扩大出口,即国家在设立“促进农林水产品、食品出口联络协议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相关省厅、都道府县、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各生产团体间的联系,实行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相互加强协作,通过不同层次及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关于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这一新动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及企业借鉴和关注:

  其一,是近年来通过投人大量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主要对亚洲市场等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采取产、官、学合作,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日本农产品的推销与宣传,并且与日本食文化的普及、推广活动相结合。在这方面,突出表现于三个层次上: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推广日本农产品及食品,近年来频繁而积极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样品展销与宣传活动,国会议员及政府官员也积极游说潜在的出口对象国;二是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为核心,对有关出口对象国家的进口制度、体系以及流通状况的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并向企业、经营者提供较完善而系统的相关咨询、指导;三是部分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凭借其专业优势,积极指导和协助农户、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

  随着2017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提出的《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海水淡化将在2020年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的主要供水方式之一[1]。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将通过3年~5年的时间,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城市重点推进100个左右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规模在50m3/d~1000m3/d)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以有效缓减海岛居民的用水问题和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针对海岛淡水可用量少、资金少、电力少、取海水方便的情况,海水淡化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可以缓解海岛用水难问题。由于微电网相比大电网存在天然优势,其规模远小于大电网,电源、负荷数量有限,网架结构简单,因而容易对微电网进行监视和控制。新能源微电网系统通过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合储能系统和电池系统,可为海水淡化设备以及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电能。

  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具有能效高、污染小等优点,但是因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的波动性、间隙性等特点需要配备一定容量的储能系统,发挥抑制波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一般在微电网开机后需要先利用光伏发电给储能电池充电,在储能系统中当电池的SOC(剩余电量)大于设定值(比如50%)后,由运行人员结合时间和观察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启微电网海水淡化系统,生产合格的饮用水或者瓶装水供给当地居民饮用。当储能电池的SOC值小于设定值(比如30%)时关闭海水淡化系统,避免因电量不足导致跳闸或者设备损坏。如果允许启动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高,比如设定为50%或者以上,在没有用电负荷的情况下,光伏全额发电,只给储能电池系统充电,SOC从15%(前一天预留的电池SOC)到50%至少需要半小时。由于早上阳光的光照强度由低到高逐渐变化,光伏发电功率也是由低到高,因此为储能电池系统充电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如果允许启动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较低,比如设定为20%,则必须等到光伏发电量和储能系统的电量大于设备耗电量后才能启动系统。由于只能凭运行人员经验来判断光照强度足够才启动系统,这个时间很不精确,如果在早晨启动系统的过程中,突然遇到连续乌云导致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下降,此时发电量和储能电量小于海水淡化设备的耗电量,系统很快就由于电量不足而停机。傍晚时也是如此,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光伏发电量逐渐下降,当电池SOC低于设定值时(假设设定值为40%),需要按照工艺要求停止系统,进入海水淡化设备的停机冲洗过程,直到设备完全停止,预留部分电池容量给第二天设备做控制电源,启动设备。总之,启动微电网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高,给电池系统充电时间加长,海水淡化设备的生产时间就会减少,降低产水量。启动微电网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较低,会增加设备意外跳闸停机的风险。而且光照强度由运行人员目测,无具体数值指示,对于相同天气条件,不同的运行人员启动系统的时间也偏差很大,增加了设备频繁启停或者跳闸的风险,降低产水量,造成能源浪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微电网负荷动态分配方法,能够在不提高微电网系统配置的情况下,通过采集日期、时间数据,配合采集的光照强度和储能电池的SOC值等,实时检测光伏系统发电功率,调整、优化海水淡化系统的分级配置,及时补充储能系统的存储电量,以预防系统负荷突然增加导致系统停机或者崩溃,达到延长海水淡化设备的工作时间,提高产水量及经济性。本文以配置同等功率的光伏(装机总量100kWp)和储能逆变(100kWp)、电池(1C)容量(100kWp)的新能源海水淡化系统为例进行微电网负荷动态分配。海水淡化系统配置3级反渗透系统,其中一级反渗透用电功率为20kW,二级反渗透用电功率为13kW,三级反渗透用电功率为8kW。利用北斗或者GPS采集日期、时间数据,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在早晨,相同时间,不同季节,光照强度也不同。早晨启动微电网系统的时间和傍晚关闭微电网系统的时间可以根据四个季节的实际情况做调整。光照强度采用照度计实时监测,并输出照度值给能量管理系统EMS,EMS根据分级设备用电需求划分不同的照度区间。4级光照强度划分如下:(1)1级光照强度:光伏发电功率在10kWh~20kWh,只能给储能电池充电。(2)2级光照强度:光伏发电功率在20kWh~40kWh,满足一级反渗透运行。(3)3级光照强度:光伏发电功率在40kWh~60kWh,满足一、二级反渗透同时运行。(4)4级光照强度:光伏发电功率在60kWh~100kWh,满足一、二、三级反渗透同时运行。根据海水淡化3级反渗透系统和照明系统及居民用电情况设置用电设备,其中一级反渗透设备为1级设备,二级反渗透设备为2级设备,三级反渗透设备为3级设备,照明系统、居民用电均为4级设备。空调系统因为需要给集装箱内的微电网设备降温,可以根据温度单独设置。(1)早晨7点,设备启动以后,在光照强度低于2级时,光伏系统发电功率不足以启动海淡设备,此时仅启动电池系统、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Service,电能控制系统)为电池充电,提高电池SOC值,为后续海水淡化设备运行准备一定的电量。(2)早晨7点半,检测3min内光照强度持续处于2级,判断出天气良好,光照稳定,准备运行。检测储能电池SOC大于20%,则优先运行1级设备,2级、3级、4级设备不启动,此时,光伏发电主要用于一级反渗透产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增加,多余电量给储能电池充电,提高电池系统SOC值,偶尔天空有云层飘过,光伏发电量瞬时下降,储能系统可以提供电能补充,维持系统稳定运行。(3)当时间到达8点半,而且光照强度在3min内持续处于3级时,光伏发电量大于40kWh,再启动二级反渗透系统,根据温度情况,可以打开空调用电,启动空调,给集装箱内设备散热降温,防止系统因为高温报警而停机。(4)当时间到达9点半,而且光照强度在3min内持续大于4级时,光伏发电量大于60kWh,则可以启动三级反渗透系统。反渗透系统全额运行,生产饮用水,同时打开居民用电等。(5)在系统分级启动过程中,如果天气良好,光照充足,光照强度连续5min内都大于4级,且电池SOC值大于40%,则取消分级启动,根据生产需求、用电需求,可以启动所有用电设备,系统满负荷运行。(6)在正常运行时,如果遇到天气不太好,乌云较多,导致光照强度持续下降,光照强度持续处于1级,则按照电池SOC的区间值来降低负荷运行。当电池SOC小于50%时停止三级反渗透的设备,仅保留一级、二级反渗透运行,降低用电量;当电池SOC小于35%时且光照强度依然处于1级状态,再停止二级反渗透设备,仅保留一级反渗透运行,降低用电量;当电池SOC小于20%时且光照强度处于1级状态,再停止一级反渗透设备,此时所有用电设备全部关闭,光伏发电只维持控制系统运行及给储能电池充电;如果光照强度恢复,持续处于4级光照强度10min以上,则取消降低负荷运行,继续满负荷运行,以提高产水量。(7)当运行到下午5点时,光照强度持续缓慢降低,可以采用相同的办法,根据光照强度的等级和电池SOC值,逐级停止4、3、2、1级设备,至所有用电设备全部关闭。此时,光照强度处于1级,光伏发电可以给储能电池充电,以备次日早晨启动系统使用。

  负荷动态调整的微电网控制方案对于相同条件(风力发电量、光伏发电量)下的微电网新能源海水淡化系统,将用电负荷随着光照强度、电池系统SOC值的变化做相应调整,实现分级启停,动态调整,延长海水淡化设备的工作时间,避免频繁启停机造成的能源浪费,这对于提高产水水量和降低项目的投资、运行和维护成本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民众认识的提高,海水淡化逐渐被认知和接受,新能源微电网海水淡化技术也逐渐成为解决淡水资源匮乏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岛屿等偏僻地区,也将成为解决岛民用水困难的主要途径。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EB/OL].[2017-12-14].

  [3]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孙云莲.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2019年,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围绕提高动态更新数据质量,全县残联组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线名持证残疾人,其中完成入户调查16961人,死亡等原因注销287人,不仅圆满完成动态更新任务,而且还着重强化了数据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为今年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镇、街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和调查员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县残联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做好残疾人状况调查和动态更新工作,建立残疾人状况大数据,是残联组织精准服务残疾人、密切联系残疾人的重要凭靠、是落实残联改革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联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提高政治战位、强化思想认识、狠抓贯彻落实,切实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好做实,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残联组织是党领导的残疾人群众组织,代表的是残疾人利益,维护的是残疾人权益,同时还肩负着团结凝聚广大残疾人的政治使命。做好残疾人动态更新工作,更加精准服务好广大残疾人,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体实践,就是落实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要求,就是残联组织的责任担当。要真正做到精准掌握残疾人需求信息,察实情、摸实底,前提要密切联系残疾人群众,经常走进残疾人群众,在嘘寒问暖中,进一步拉近残联组织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残联组织与所服务群众的感情,进而实现残联组织团结凝聚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功能。实践证明,唯有把残疾人的状况搞明白、底数摸清楚,才能真正实现精准代表、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近5年来,全县残联组织深入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并依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残联组织与广大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并在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志们,动态更新工作从最初制度设计到工作实践,着力点都放在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大局,主要数据与工作约束性指标一一对应。每年到年底交卷的时候,残疾人工作能否完成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能否让残疾人满意、能否经得起巡视巡查、审计检查和综合考核,都依赖动态更新反映出的数据来进行衡量。目前,各级各地正加紧制定“十四五”规划,其中的主要约束性发展指标仍然由动态更新反映的数据来衡量。各镇、街道务必把状况调查和动态更新这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今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都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服从疫情防控大局,又要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年度工作任务。希望各镇、街道按照县委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克服困难、创新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落实好今年的状况调查和动态更新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认真排查动态更新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切实保障信息采集人员和被调查残疾人的健康安全,防范各类疫情隐患。要加强疫情防控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强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要在信息采集、数据录入等人群聚集环节,重点做好风险防范。要积极消除疫情影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完成登记率达到100%的硬任务。另外,今年暂不强调入户率必须达到90%以上,特殊情况下,可采取电话问询、窗口服务等方式,或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实现与持证残疾人的有效联系。

  二是继续贯彻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今年动态更新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调查问卷内容与去年相同。调查问卷指标与去年完全一样,没有新的变化,主要考虑避免重新熟悉调查指标,减少工作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二是全面推行微信小程序等采集模式。自去年开始,全省全面推行利用移动端采集数据,相对过去纸质表格更加直观、易操作、节省时间,既节省印刷费用,避免了数据二次录入的重复劳动,又实现了指标的自动跳转,确保指标间逻辑关系准确。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和残联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采集数据,极大提高了录入效率。

  三是做好数据信息即时采集的常态化。从今年1月起,我省的动态更新系统已经开放,数据采集模式已实现全年常态化信息更新。将动态更新任务分解到日常工作中,延长调查时间,进而减轻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集中调查负担。各镇、街道要切实落实常态化工作要求,结合业务工作开展,通过窗口服务、电话、业务系统受理等各种渠道采集和更新信息,将工作分解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特别是要用好前期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残疾人证专项整治等工作成果,对已掌握的信息要及时录入系统,尽量避免重复劳动。

  一是扎实抓好工作部署和培训。县残联已将动态更新工作纳入年度重要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把督导动态更新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基层调研重要日程。今年,省残联统一购买的动态更新工作培训视频,已放到动态更新系统中供大家线上培训学习使用。各镇、街道要及早部署,提前谋划,避免后期与脱贫攻坚等工作扎堆撞车;要强化调查员队伍建设,吃透弄懂调查指标解释,据实填写登记表,提高准确度、精确度。

  二是严格抓好数据质量控制。各镇街要依照全程质量控制的原则,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到人,严格遵照《统计法》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数据准确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发生。今年,省残联用省民政厅提供的殡葬死亡人口数据与持证残疾人数据比对,2019年全省有3624名持证残疾人在去年动态更新数据采集之前已死亡,但去年基层调查人员仍按正常人口填报数据。其中2015年之前死亡的有366人,连续5年动态更新入户采集都按正常人口填报数据。在实际工作中,我县也遇到了几个残疾人证已注销一两年,今年又“活”了的例子。由此来看,有些同志还存在工作不严肃、弄虚作假等情况,这一点我们要引起重视。今年省残联委派的第三方将对未评估过的县区动态更新工作进行评估,很有可能抽到,评估方式为抽一部分残疾人进行两次入户调查,一次暗访、一次明查,以此来看我们入户采集的信息质量情况。省残联也将通过后台及时监控数据采集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数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利用有关数据,动态分析调查数据质量,一经发现有数据作假的,将按规定、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处理。

  《财政税收》是一门政策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材部分内容的时效性较突出,特别是税收部分。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的,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税收政策,推出新的规定或修改旧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些内容难免已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较新,但少数内容也已与现实不符。如教材中消费税的税率形式尚未出现复合税率,但现在国家规定对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复合税率,即在原比例税率征收基础上再按定额税率加征,这样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又如,随着护肤护发品的普及,其消费税的税率由教材中的17%下调为8%;还有,随着“费改税”的推行,“车辆购置费”已改为“车辆购置税”,教材中“财产行为税类”应增加该税种等等。

  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调整来更新与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和严谨。

  二、加强税收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税收》学科中税收部分的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大量习题。讲授每个税种时,先介绍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免优惠等要素,然后讲解该税种的计税方法,最后讲解例题。教师讲授完后,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该税种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计税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具体税种的难点、重点设计有代表性的习题,建立一个能训练学生实操技能的对学科教学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税收习题库。

  另外,在要求学生掌握计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就各个税种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的情况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多渠道收集典型案例,建立起紧密扣紧教材内容的系统的案例库。如:现实中“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的增值税应如何正确进行税务处理的案例;搬家公司的搬家服务收入应按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税目3%税率计税,而不是按“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税的相关案例;烟厂如何利用纳税环节的单一性来合法规避消费税的案例;企业如何巧妙安排捐赠可同时减纳企业所得税的案例;地方行政级别变动,如由乡改镇,则对其所属企业纳税行为、负担有何影响的案例;学校铺面出租所得租金收入如何纳税的案例等等。通过案例教学把课本抽象的内容与现实具体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教学要注意围绕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把分析案例沦为单纯的讲故事、调剂气氛,应重视选择恰当的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案例,要能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提炼、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财政所研究的问题是完全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财政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相关。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运行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财政税收》学科财政部分的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各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来证明财政理论与规律,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的财政理论与国家财政实践结合起来考虑问题,从而加深对国家在不同时期所推出的财政政策、财政举措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也就是说,财政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要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为载体。

  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各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更不可能涵盖至现阶段的财政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自己必须建立一个财政教学资料库,坚持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变化,随时注意跟踪收集有用的教学信息资料,并按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为教学服务。

  如收集每年度政府预算计划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失业率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及相应的财政调控手段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背景下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不同调控效果,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如何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而在经济萧条、物价低迷、通货紧缩、失业率高时,国家又如何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减少失业。又如,收集近几年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举措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而收集国家在东西部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别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具体资料,可让学生了解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如何发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等等。通过对相关财政实践的剖析,让学生对财政政策与制度的作用有较直观和感性的理解。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发生相互作用的组织、机构网络,是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该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新的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经济体系。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特征:(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主体多元化。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纳入了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等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等在内的众多主体,使得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更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使得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体系。(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象(内容)多元化。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对象不再只是拘泥于技术创新领域,而是涵盖了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在内的体系创新。(三)区域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多元化。以往的创新局限在企业内部,其与系统内的其他主体交流甚少,从而其保障机制集中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重视。而现如今的区域自主创新已经提升到一个体系的范畴,保障机制也由原来的企业主体的单纯保障扩大到社会和政府的多重保障,有效地对区域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预警和保障作用。

  从整个体系的内容来看,自主创新体系又应该分为,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等。这个体系中包含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重要主体。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和道德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创新的影响同样重要。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必须把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必须使新的知识在创新体系内部流动起来,使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下图:

  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实验体。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体系组织,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其所必须的条件和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也同样具有生产设备、物流、市场营销等条件,可以将设计和研发的新产品转化为产业,形成产业链,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双重效益。

  政府是创新体系的支撑,是政策创新的主体。体系中的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他不仅起到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的作用,还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计划,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

  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体系的依托,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角色。科研机构和高校蕴含着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储备着大量的人才和专家,文化创新的理论发祥地和技术初创地,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首先,高校与科研机构不断的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中,还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职能。第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直接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中,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

  社会是创新体系的检验体,是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影响者。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社会作为体系中的一个主体并不直接参与到整个创新活动中去,而是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包容着其他的三个主体,所起到的是协调、协助的作用。社会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会在无形中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立和企业家理念的形成。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和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营机理,就是把科技的自主创新看作是一个有机动态的演进过程。本文主要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社会这四个创新主体在对于创新体系的各个内在体系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方面来阐述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作用机理。如下图:

  在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最终得以在市场上面流转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储备。政府和社会则可以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完成。同时,社会又是技术创新的检验体,可以检测此项技术的市场效力和收益。

  在自主管理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先锋。作为一个组织,企业领导人或企业家们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而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社会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因素和舆论因素,包括媒体和第三方中介。

  自主文化创新体系渗透在整个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中,无缝不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不断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文化形式和内涵。构建属于本企业的文化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要完成对于新生代的培养和教育,因为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基本都要经过高校的培养和教育过程,所以高校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潜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管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管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内在保障,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科学的管理,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它直接或间接地给管理创新带来新的课题,推动管理创新的展开。

  论文摘要:传统的微格教学难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微格技能训练内容的一次极大的丰富。

  多年来,师范院校一直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引进多媒体手段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提出于196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教学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见表1)。为了使微格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应该对微格教学系统加以改进,在微格教学中增加多媒体组合教学训练。这样微格教学就更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技能训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解释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等十项内容。多媒体微格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教学技能深入到其它教学技能训练的环节之中,并且相应地在其它项目的反馈评价指标中,增加一项媒体评价指标,成为其中的一项评价要求。

  之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微格教学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前提是要正确选择现代教育媒体。对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可以是一种、两种甚至多种。但是,不管选择什么媒体,都要根据媒体的特性,符合简单、易用和实效性的原则。

  在当前微格教学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学生教学的内容比较随意,这使得微格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媒体选择、媒体整合和媒体控制等能力。这些能力都统一于课件制作过程与应用中。因此,学生必须深人分析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这些技能培训的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教学技能都是与特定学科或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技能只有与学科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在教学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技能训练落到了实处,从而使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加直接和具体明确。

  多媒体技术下微格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微格教室中开展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是连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包括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技能形成阶段等几个步骤:

  多媒体微格教学实际上是传统微格教学活动的延伸。它与传统的微格教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媒体技术下微格教学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不仅包括丰富了的传统微格训练的十项技能而且还加人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因而,此阶段教师在在进行微格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重点进行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有关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媒体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理与方法。由于它涉及教育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诸多内容,因而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能。但是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运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对其加以衡量:

  目的性:教学对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选材适当,逻辑层次清楚,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合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科学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结构符合教学要求;选材恰当,表现方式简便合理。

  技术性: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媒体选用恰当;交互标志明显;导航方便、程序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快捷。

  这是微格教学最具特色的阶段。它是学生在教材教法教师的启发下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观摩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分技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同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多媒体微格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图2)。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微格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微格教学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对于传统的微格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传统的微格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表现教学内容手段比较单一。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则不然,它不仅能提供图像的展示,而且还能通过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呈现教学内容,很容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热情。

  虽然可以教学技能分解为十类技能。但是,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突出多媒体技能并不否定对这十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反,却丰富了这十大类技能的表现手段。因为不仅所有的基本技能训练都能结合媒体的特性加以表达,而且还增加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特别是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媒体选择及运用技能,更是未来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微格教学内容比较短小、简洁。将多媒体运用于微格教学,由于采用电子显示技术,学生需准备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10~15min)对学生各项技能的要求都加强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试讲者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多媒体微格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借助计算机课件不仅可以创设丰富的情景、导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方便快捷地展开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虽然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师生间互评及自我信息的反馈,为这一技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现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将多媒体微格教学效果进行量化,最终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决策和依据。

  多媒体微格教学是在传统的微格教学基础上开展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在前端稍加改进即可。用电视机电视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既可作为重要展示设备又可以作为多媒体中央控制平台等,其原理如图3。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身份、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这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新的形势下,如何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管理新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线月,根据市委组织部课题安排,我部抽派人员组成课题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管理新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分析党员队伍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以“三个代表”学教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员管理的机制得到了规范,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但个别单位、部门在构建党员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各项规章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载体活动,我们建立完善了很多党员管理机制,但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有很多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和落实,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最终成为摆设。其主要原因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制度建设放在应有位置,重视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管理如何定位不明确,该“管”些什么,该怎么“管”,按照什么“管”,缺乏深入的研究。抓党员管理工作力度不大、工作不到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2、特殊类型党员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新时期,陈旧的党员管理机制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主要存在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党组织不愿接收,流动党员本人不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或不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造成党员不找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二是企业党员管理难。有些企业在改制时,只注重抓经营机制的转换,忽视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不能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三是下岗、外出务工党员管理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下岗职工党员返乡、外出务工党员不断增多。进而将会有大部分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使流出地党组织“管不着、管不到、管不住”。同时,一部分党员缺少《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效证明材料,使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没权管、管不好”,从而把此部分党员置于“两不管、两不找”、“形式管、实不管”的边缘地段。四是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管理难。个别在职党员在八小时以内是先进分子,八小时以外在家庭、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不佳,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其原因主要是党员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党员管理制度的触角没有得到延伸。

  3、党员管理的“出入口”机制不健全。在如何把好党员发展的质量关、结构关等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约束,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在“入”的方面,热衷于定指标、下任务,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委在下达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的同时,把发展党员计划列为党建硬性指标加以考核,使发展党员工作脱离了实际。此外,对发展党员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一些地方出现近亲繁殖现象,甚至把一些素质较低的人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在“出”的方面。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许多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怕得罪人,不敢进行评议,即使评议出来,对不合格党员处理也软弱无力。有的甚至把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党内处分的党员作为评议的“成果”。

  4、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运行不科学。一是组织生活单一。在开展“”中,许多党组织往往是念念报纸或结合当前工作议一些事。组织生活会往往是走形式,不能很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许多党员没有得到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二是教育模式的单一。在党员教育上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搞一锅煮。效果很一般。既使是作为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党校,其教育的形式也很单一,还是“老一套”。三是教育体制不科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党员教育方面,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各抓各的,缺乏捆绑合力,造成教育与管理、监督相脱节,因此很难实现教育上的整体效应。

  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形势下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1、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一是实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备案制。基层党支部对确定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没有上报备案的,不得列为发展对象。同时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察制度,杜绝临时动议现象。对于不按规定履行培养、考察程序,或对有关材料进行追记、补记的,要追究承办人的责任,并视情节予以处理。二是实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除党员标准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发展工作程序必须向群众公开外,对发展党员的全过程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开。将公示时段前移和后延,贯穿培养发展全过程,实行选苗、培养、考察、审批、转正五公开。三是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凡准备发展的党员在党委审批前由党委将准备发展的党员的《入党对象考察写实薄》、《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自传、政审等有关材料送上级党委组织部审查,主要看准备发展的党员的程序是否合法,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审查,被认定合格后方可吸收入党。四是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新发展党员工作实行“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对因入党介绍人和考察人没有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发展对象真实情况,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错误的,追究介绍人和考察人责任;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受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不按发展党员程序或没有进行公示的,追究党支部书记责任;对发展党员手续不全、政审不严和违反规定发展党员及党委没有按时召开党委会研究的,追究分管书记和组织委员的责任;对违反《党章》规定而被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上级党组织要按责任大小对失职者批评教育,违纪的要给予党纪处分。五是实行“三控一平衡”制度。即从结构上控制,从速度上控制,从程序上控制,最终实现党员发展总量平衡。控制结构。在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女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生产一线等四项指标必须严格控制,并要逐步减少机关人员、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发展人数。控制速度。党员数的增长率应控制,使得党员数量保持适量增长,把最优秀的、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人吸收进党内来;控制程序。试行入党积极分子全市统一培训考试发证制度、发展对象“两票制”(先由一定范围的群众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达是否同意发展对象入党的意愿,作为党组织的参考,再由党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发展对象进行表决),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总量平衡。通过以上四项措施,逐步调减每年新发展党员数量,使党员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完善党员退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切实疏通党员出口,确保党员队伍“吐故纳新”,不仅是党的纪律要求,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要求。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必须明确新形势下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准确判别和认定不合格党员。制定不合格党员标准,既要充分考虑现实问题,又要适当涵盖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标准要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得到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公认。二是要改进民主评议党员的方式方法。应积极尝试新路子。如实行“两票制”评议。即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由党员评议票加上群众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这样可以提高评议工作的准确性。根据部门单位之间工作的关联性,还可以实行立体式评议。如机关党员由本单位支部党员和纵、横向有关联的单位党员共同评议,综合评定党员,以提高评议党员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对评议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要严肃处置,做到认定一个,处置一个。处置的过程及办法必须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程序规范、处理恰当、手续完备。在处置工作中要注意界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那部分党员,尽量给予他们改正提高的机会,达到处置少数,教育多数的效果。四是实施“末位审格、三评一定、诫勉谈话”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末位审格”,即把各支部测评处于最末位的党员作为重点评议对象,报上级党委进行重点审格;党(工)委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结合深入的调查、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在集体讨论研究后,形成定格意见,再报区委组织部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