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保险业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发布时间:2024-01-14 23:26人气:140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保险业而言,如何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信保、中再集团五家大型保险机构的相关负责人结合公司特色,展示了其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务实举措,并展望新的一年如何继续答好保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这道题。

  “中国人保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积极跟进现代化产业主体风险管理和保障需求,服务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落地见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1月4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主要负责人张宝辉表示,2023年,中国人保坚持“六个更加突出”,即更加突出政治引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质量、创新驱动、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从严治党,务实推进“卓越战略”优化实施,在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同时,取得了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发展成绩。

  据张宝辉介绍,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人保实现保费收入6134.16亿元,同比增长7.33%;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到3292.96万亿元;赔付支出3614.82亿元,同比增长13.9%,总体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在助力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方面,中国人保聚焦制造业高端化,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风险保障,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保国产大飞机C919、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等大国重器。聚焦产业痛点难点,中国人保创新推出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产业园区保险综合服务方案,2023年前11个月共为13.2万家园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2.7万亿元。更好发挥保险投资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截至2023年11月末,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

  在助力建设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中国人保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发展,率先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推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保障的专属保险产品。2023年前11个月,共承保高新技术企业10.6万家,覆盖率达到22.75%;专精特新企业2.74万家,承保覆盖率24.21%,提供风险保障5.14万亿元。

  在助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中国人保牵头行业成立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为半导体产业“稳链固链”提供精准化、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2023年新增3家公司加入集共体,成员单位数量由18家增加至21家,共为19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保险责任金额超1.3万亿元。创新风险减量服务,累计为22.68万家安责险客户提供事故预防服务63.3万次,协助排查风险隐患30.96万个,更加有效地降低经济社会总体风险水平。

  在助力现代产业绿色升级方面,中国人保积极开拓新能源产业保险,实施新能源与智能车险变革引领项目,对重点新能源汽车品牌组建专家团队。2023年前11个月,完成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险等30款“双碳”产品开发,法人口径“双碳”保险产品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达4715亿元,保费增速为10.4%。

  展望2024年,张宝辉认为,保险业将持续向好,依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份信心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发展动能。二是国家支持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明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保险将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政策“工具箱”的重要手段。三是金融管理部门营造的良好监管环境,加强产品监管,规范销售渠道与行为,防范行业风险,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合规经营意识,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平稳运行。

  1月4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于晓东表示,作为我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中国太平坚持“立足港澳、深耕大湾区”的战略方向,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跨境经营优势,积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不断提升跨境风险保障能力。中国太平业务覆盖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业务主要涉及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跨境健康险、跨境车险、境外旅游保险等。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团跨境保险业务提供风险保障约3.3万亿元。

  二是全力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太平发挥海外直保、再保协同优势,为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出单及属地保险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团境外机构共计21家,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441个,提供风险保障5064亿元,承保海外业务共涉及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56个国家与34家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直接代出单及共保合作关系。为众多中国公司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南美洲等地的重点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

  2019年以来,中国太平成立了东盟保险服务中心,联合东盟十国有影响力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行业中打造了中国太平—东盟保险共同体,提升了我国保险业与东盟地区跨境保险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中国太平与多家基建类央企保险管理平台和再保险公司共同组成了中国太平基建业务合作联盟,通过产融协作、行业协同,不断夯实和提高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能力,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太平发挥跨境优势,在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太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风险保障17.5万亿元,服务个人客户840万人,服务团体/机构客户14.3万家。中国太平率先突破创新型跨境机动车辆保险,开出“澳车北上”“港车北上”行业首单;持续升级跨境医疗、专属重疾险等产品,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专属产品线;优选国际医疗资源推出太平跨境医疗服务平台,打造高性价比、长期性的多维度跨境护理服务体系;投运太平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中国太平木棉人家康养社区,发布港人湾区养老方案及配套的医康养保险新产品颐年·传承储蓄保险和湾区门诊险,全港首创跨境直付服务,将保险产品和特色康养服务紧密融合,满足不同背景客户多层次保障、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

  据于晓东介绍,自2006年中国太平承保跨境车保险业务以来,承保车辆数和保费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市场的领先位置。2023年1月至11月,中国太平累计为超过3万辆粤港澳三地跨境车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是2022年全年服务数量的约3倍,实现保费收入近8000万元,较2022年全年增长了约1.7倍。

  “展望2024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保险行业预计将延续当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此大背景下,预计2024年中国保险业在跨境保险需求、境内外保险市场联动方面将迎来新发展机遇。”于晓东表示,未来,中国太平将进一步发挥跨境优势,加强内地和境外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稳步推动跨境业务发展,提升跨境保险服务能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贯通境内外市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近年来,中国信保立足政策性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帮助企业防风险、拓市场、补损失、促融资,扎实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矢志不渝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信保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杨明刚表示,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是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信保累计实现承保金额8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19.3亿美元,增长55.1%。

  一是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2023年1月至11月,短期险承保金额实现7073亿美元,增长2.6%,高于同期我国出口增速7.8个百分点;短期险服务支持客户19.8万家,增长11.9%,约占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渗透率达23.0%,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推动前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全部落实,承保了地中海航运160余艘集装箱船加装脱硫塔等成果项目。并深度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协办贸易畅通专题论坛,14项工作纳入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等多个标志性工程以及一批5G、新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小而美”民生项目。2023年1月至11月,累计支持对共建国家出口和投资2152亿美元,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超14亿美元。

  三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的承保理赔服务。2023年1月至11月,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口2287亿美元,增长10.3%;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17.6万家,增长16.5%,小微业务理赔平均结案时间10天左右,缩短32%,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持续提高。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中国信保积极打造具有信保特色的产业链服务支持体系。去年前11个月,累计承保电子信息、家电、整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和现代农业等7条产业链出口3329亿美元、国内贸易2657亿元,占公司业务比重近50%,有效助力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畅通。

  五是外贸创新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不断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和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助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2023年1月至11月,累计支持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出口174亿美元,支持服务贸易出口80亿美元,增长18.5%,有力支持我国外贸发展提质升级。

  杨明刚表示,未来,中国信保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继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信保故事、中国故事,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养老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保险业在养老产品设计、长期资金管理、养老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发挥好保险这些优势,是我们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关键。”近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副总裁赵国栋表示,在养老产品设计方面,养老保险产品兼具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功能、具有期限较长、安全稳健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契合人民群众的养老金储备需求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在长期资金管理方面,寿险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长期资金管理、大类资产配置的经验,形成了较强的跨周期资产管理能力,与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的目标高度匹配。在养老产业融合方面,养老产业是典型的回报周期长的事业,需要大量“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支持,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稳定性高的特点与养老产业的投资高度契合。因此,保险资金能够长期稳定地参与到养老产业发展之中,通过打造养老服务生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中国人寿紧紧围绕老年长者在养老资金、人身安全、健康管理、失能照护、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依托保险、投资、银行综合金融优势,中国人寿在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上全面发力。在第一支柱,旗下养老险公司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投资管理人,为超4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管服务,特定投资组合规模和业绩排名市场前列,让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成为“放心钱”。在第二支柱,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服务年金企业客户超3.5万家;职业年金累计管理资产规模和累计受托规模均稳居行业首位,让客户的“养老钱”钱生钱。在第三支柱,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已形成包括年金、终身寿险、个人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产品等在内的全养老产品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养老保险需求。截至目前,积累养老险准备金约1.8万亿元。在个人养老金方面,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目前已累计出单超10万件。

  除了为人民群众守好“钱袋子”,中国人寿为老年人量身定做涵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骨折、意外医疗费用补偿等全方位保险保障,仅2023年就承保老龄意外险近5000万人次,提供3.6万亿元风险保障。

  此外,中国人寿也是最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9个,覆盖3500多万人,切实缓解了失能家庭的照护和经济压力。以中国人寿经办的成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例,抽样调查显示,成都市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降低了44.3%。

  通过打造“保险+养老服务”生态,中国人寿已在天津、苏州、成都等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涵盖城心公寓养老、城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普惠型高品质嵌入式社区养老等,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数达7700多张,构建“吃、住、医、护、乐、学、游”多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组建年轻化、专业化照护和医护团队,严格制定530项标准化的制度及管理流程。2023年,集团旗下“国寿嘉园”等各养老社区入住人数较年初增长超200%。

  “养老金融不仅是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强的后盾。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预计养老金融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实践来看,人民群众对于养老需求、健康需求甚至是财富管理需求在逐步扩大,这些需求都会逐步的转变为现实。”基于此,赵国栋表示,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坚定看好人身险市场发展。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社会风险分散的重要机制,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月4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忠曜表示,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中再集团和中再产险按照“稳中求进、价值提升”的工作主基调,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践行使命责任担当,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的愿景目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据王忠曜介绍,中再产险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应对巨灾风险、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再产险具有丰富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经营管理经验,2023年,公司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主粮保障、渔业保险等风险保障缺口,全年在“三农”领域提供再保险保障超过6000亿元。

  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巨灾风险分散作用。中再产险长期参与巨灾风险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各地巨灾保险试点,目前已在19个省率先开展巨灾保险试点业务。中再产险年均承担国内地震风险总累计责任超过5万亿元,洪水台风总累计责任超过9万亿元。此外,中再产险还积极开展巨灾领域风险减量服务,自2018年起,先后发布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为保险再保险业深度融入社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

  服务核工业稳健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再产险积极参与核保险体制建设,长期担任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执行机构,为行业参与核工业风险管理搭建平台,实现对境内近万亿元核能资产和所有一线员工的风险保障全覆盖,为“华龙一号”等首创核电技术提供再保险保障。

  服务科技创新,护航科技强国战略。中再产险创新推出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2023年,实现“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的创新落地。中再产险与客户公司协作签订国内首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专项合约”,创新推动保险业服务相关中小企业和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此外,中再产险还常年支持C919国产大飞机、国产卫星、蛟龙一号、国产航母等国家重器建设,累计提供再保险风险保障1000亿元。

  王忠曜表示,展望2024年,中再集团和中再产险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再保险保障作用,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科技金融领域,将加大对“大国重器”的保障,提升对重点工程、重点科研成果、重点科技突破等领域支持力度,加速推进“保险+风险管理+服务”的网络安全保险模式推广落地;在绿色金融领域,将持续发挥中国核共体平台作用,保障核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对新能源保险、碳汇保险等新兴领域的投入力度;在普惠金融领域,将推动惠民保、惠军保、惠师保、务工保、防贫保等一系列惠民产品服务升级,推动三农领域保障的扩面增点;在养老金融领域,将推广“保险+诊疗+康复服务”模式,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保险、老年特定疾病保险等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在数字金融领域,将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为行业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当前保险业潜力巨大,2024年将是保险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保险、再保险业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绿色能源转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等关乎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王忠曜表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中再集团将充分发挥保险业、再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以再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