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2018年度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事迹介绍

发布时间:2023-12-04 12:09人气:166

  ■ 王姣: 5,1238,407 王姣,女,198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2013年7月进入张家界日报社工作,现为张家界日报社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 5,是她踏入记者这个行列的年份;1238,是她在张家界日报上刊发的稿件数量;407,是她深入基层的天数。这一组数字,见证王姣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成熟的新闻记者,见证张家界一步一步成为“国际张”。 不是正儿八经的中文专业,也没学过新闻学,历史和政治是她的主攻专业。凭着对文字的热爱,王姣一股脑冲进了记者的行列,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真正的记者。 《新闻学》《新闻写作》《新闻标题制作》……好像饥渴的路人,王姣拿起这些“新”书看的废寝忘食。 除了看书,在实际采访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王姣在记者成长路上的老师。 2014年6月,王姣采访了慈利县朝阳乡农技站站长张志辉。王姣先后两次走近他,跟着他一起到田间指导技术,一起给农户们上“专业课”。期间,很多次都被他的朴实、对工作的热爱、对初心的坚守而感动。之后,王姣采写了《农技保姆张志辉》一文做专版报道,并在2014年9月张家界第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讲述他的事迹,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也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了一种80后年轻人能干事、干真事的良好风气。对于王姣来说,这也是一次成长,从张志辉身上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对事业的热爱,对群众的真诚、对信仰的坚守。 如今,王姣不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门外汉,已成为能独挡一面的资深记者。 记者,除了记录,就是跑。不断地跑,才能更好地记录。 五年的时间,王姣跑过农业、政法、建设、城管、交通、水利等多个行业,全市72个乡镇,除了个别没到过之外几乎都有她的足迹。 跑农业线时,她跟着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爬上高山采访产业发展,深入农户采访农民生活;跑脱贫攻坚线时,她到过最偏远的乡镇,走进过不少贫困的家庭,看到过帮扶人员的付出与艰辛,见证过贫困群众脱贫的期盼和喜悦;跑城管线时,她跟随环卫工人一起去垃圾填埋厂,一起开展渣土整治,见过凌晨三四点的城区,也见过晚上九十点的乡村;跑建设线时,她爬上过大峡谷玻璃桥悬空的脚手架,也钻进过杨家界大道正在施工的隧道…… 2015年,因为岗位调动,王姣被安排跟随市主要领导的采访。三年来,她跟随决策者们的脚步,准确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党报作为党的“喉舌”作用,最大程度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年来,她不断挑战自己,听不懂的专业名词一遍遍查,看不懂的文件一遍遍看,弄不清的问题一个个攻,渐渐熟悉一个个陌生的领域,作为主要时政记者的专业性、职业性、敏感性不断增强。三年来,她没有出现政治错误,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她还参加双联双解六攻坚系列报道、边界行、重点工程建设巡礼、辉煌三十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等系列报道、专题报道,采写了《从0到5000万》《做强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蝶变》《沧桑巨变展新颜》等稿件,描述张家界的与时俱进、蓬勃发展,讲述张家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高钱华: 做个“内外兼修”的新闻人 高钱华,男,197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进原永定电视台工作,2010年进入张家界广播电视台工作。现担任张家界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永定记者站站长。 “岁月长久,新闻贵专,亦贵有恒,十四载暮暮朝朝,爱始终如一”,这是高钱华在新闻采访本上写给自己的话。时间流转,他对新闻的初心不变,始终如一。他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内外兼修”的新闻人。 2004年,高钱华大学毕业后,由于有着在学校办报的经验和对文字工作的热爱,当年就进入张家界电视台工作,先后做过记者、栏目负责人、部室主任、频道副总监,但一线记者的身份始终未变。他做过《新闻故事》《新农村》《乡土》《澧水纪事》《永定新闻》《两区新闻》《张家界新闻联播》等栏目,但坚持做好新闻的思想从未变。他一直在成长,从一个行业“新兵”磨砺成了“老兵”。2016年1月份,他和同事配合央视湖南站采写《梯度搬迁——桑植阳光院让特困群众稳步脱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时长4分48秒,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7年他采写的稿件有6条获得湖南省广播电视奖,独立创作的纪录片《守护》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他采写选送的新闻在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很多,个人获得“湖南卫视优秀通联工作者”表彰。 从事新闻工作14年,他把认真学习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先后获得张家界市广播电视奖40多件,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奖12件,获得“湖南新闻奖”8件。其中《群山变舞台 农民当演员》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他曾经拍摄《忙人老孙》《鼓手的心声》《化蛹为蝶》等纪录片,在网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 他坚持低头思索,坚持“走转改”,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 天门山风景区有一支党员队伍,多年来坚持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守护镍钼矿。他和同事去采访这支高山护矿队。晚上拍摄队员们巡逻的镜头,山里面荆棘丛生,衣服都被撕破了。在山顶行走,道路湿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下悬崖。高钱华和同事在高山上住了三天,采访回来之后很快就写出了稿子,在张家界广播电视台播出,同时作为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走转改”专栏的开篇之作播出,时长4分多钟。节目播出后,护矿队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崇山的西红柿熟了,可是由于信息不畅销售受阻。他把村民西红柿滞销的事件做成新闻,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播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天星山上的快乐羊倌》《大山里的幸福学童》《赵继新的娃娃鱼经》《种粮大户刘纪村的超级杂交稻梦》等等,这些充满灵气的报道让大家交口称赞。 最近几年,他还在公益广告、微电影、电视音乐等方面有了创作。2017年制作的《谨系廉洁之扣 恪守为政之本》公益广告获得湖南省优秀电视广告信息节目一等奖,湖南省广播电视奖二等奖;微电影《守护》获得湖南省广播电视奖三等奖;音乐电视也连续3年有作品在全省获奖。

  ■ 田育才: 不懈努力 当好记者 田育才,男,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毕业,2011年进入张家界日报社工作,2017年9月调入湖南日报社张家界分社,现为湖南日报市州新闻中心记者。 从2011年至今,田育才在新闻战线个年头,一直在张家界大地上奔走。八年来,他扎根张家界,目睹张家界变化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张家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刻。 刚进入报社时,他被分配到新闻中心采访部担任记者,主要负责跑民生新闻。为了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记者,他勤学、勤思、勤跑腿、勤动笔,短短8个月时间,共采写民生方面稿件200余篇,其中深度调查报道《公交车“安全锤”是用来敲核桃的吗》《停车难,不得不说的烦恼》,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田育才到编辑部工作,负责编辑张家界日报综合新闻版。两年多来,他共编辑报纸版面200余个,刊发稿件2500余条。 2014年7月,田育才再次回到记者岗位,负责时政类新闻采访。他跟着市领导,多次穿过城市街头,深入大山乡村,走进工厂企业,写出大量真实的、可读性强的报道。其中《逃脱大师迪恩上演“极限逃生”》《城中村改造的“武陵源模式” 》等作品获得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一等奖,《城中村改造的“武陵源模式” 》还获湖南新闻奖三等奖。 无论是在“前线”记者的岗位上,还是在“后方”编辑的经历,他始终践行习总书记“俯下身、沉下心、查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要求,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田育才深知,作为一名记者,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动,深入地走基层、彻底地转作风、坚决地改文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自去年9月进入省级党报以来,他不懈努力,继续前行,围绕张家界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张家界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在三湘、十九大时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干在湖南、改革开放40年等方面,打响多场新闻报道攻坚战,共采写刊发稿件24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5条,市州头条18条,重点报道50多条,稿件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首肯。其中采写的深读《三千峰林 两位长者》获得湖南日报社当月优稿甲等,采写的特别报道《张家界从“小山城”到“国际张”》,通讯《亮箱底 露家底 明心底》《佘协雨:上门女婿履诺31年》《张家界:大鲵生存环境变好了》获得当月优稿乙等,参与采写的2018年《新春走基层——项目建设正红火》系列稿件获湖南日报社总编辑奖。 未来,他将勤学习勤思考,用坚定的信念坚守新闻理想、扛起记者之责,为公正呐喊,为时代放歌,以新姿态置身新常态,做时代的瞭望者、记录者,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在张家界追逐“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新征程中,书写一名记者的时代作为与使命担当!

  ■ 张潘: 用笔尖弘扬美好 用镜头凝聚线月出生,中共党员,新闻编辑及新闻摄影工作者,现任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张家界分站影像部主任。 “用笔尖弘扬美好,用镜头凝聚真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时刻记得,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哪怕只是星星之火,只要带来美好、温暖和正能量,我都会坚持下去!”张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2014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张潘扎根在一线,从事新闻编辑,担任摄影记者,全市重要活动,基层乡村都能看到他认真专注的身影。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张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工作作风踏实,认真细致,经常进入采编最前沿和最末端,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他几乎每月采编新闻30多条,常年无休,连续几个春节都是在一线采访或在清冷的单位办公室中度过。今年的7月,他在采访途中,遭遇车祸,在全身多处受创,右手不能动弹的情况下,他仍然紧紧护住相机,在见到同事之后,他反复叮嘱同事要将设备送到办公室并检查是否受损后,才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他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大局为重的精神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赏。 作为一名新媒体新闻工作者,张潘与时俱进,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及各类社会群体的喜好,并根据受众群体,策划制作好的专题或稿件。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张潘勤学苦钻,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融媒体新路径,他在微信精编、H5电子微刊制作、微博热点推送等方面都非常拿手,各大新闻网站、公众号以及很多外媒平台都刊发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市区新闻嘉奖。其中,《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张家界闭幕,一条微信让你读懂》荣获湖南省政协“新时代 好新闻”优秀宣传作品三等奖。 他谦逊、热情、真诚的个性,收获了业界赞许和诸多新闻线索,他的作品涵盖政治热点、经济民生和各类专题活动。如《高温下的工作者》《2018高考季——聆听爱的声音》《影像张家界》《张家界首届冬泳温泉节》等,他编辑的报道及拍摄的影像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项,深得读者的认可。

  ■ 杨兴中: 躬耕声屏花满园 杨兴中,男,196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毕业于常德师范,1990年7月进入慈利县广播电视局担任电台播音员,现为慈利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一级播音员。 他是一个思考者,守阵地,带队伍,办名牌栏目,创精品力作,连续25年勇摘湖南广播电视奖,两次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1990年,杨兴中参加播音员公开选招,来到慈利县广播电台工作。为提高播音水平,他经常睡半夜、起五更,跟随收音机,向央广著名播音员学习。1995年,杨兴中主持慈利县第一个电视专栏节目《溇澧综艺园》。没有化妆师,他购来毛戈平的《化妆艺术》光碟自学;没有服装,他到百货商店去借。为提高摄像技术,他自费邮购《电视摄像技术》《电视画面构图》《光影学》等专业书籍,刻苦自学。 1990年至2001年间的12年,杨兴中采写新闻、专题稿件3000多件,主持广播电视节目1000多期,在中央、省、市台上稿600多条。他主创的《鸟鸣声声》《“七姊妹”出山》《慈利柑橘为何丰产不丰收》等6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广播电视奖;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2001年底,杨兴中担任慈利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分管新闻宣传工作。2008年初,为了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杨兴中向慈利广电局班子提出改版《慈利新闻》的设想,改版后的《慈利新闻》由《今日时政》《城乡见闻》《要闻点击》《百姓声音》《互动话题》等版块构成,节目由每周3期增至5期,月播出新闻量较以往增加一倍以上。在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要闻点击》版块录播了央视60多条相关信息;《互动话题》版块多次电话连线在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的慈利14名女护士,随时播出她们发回的手机短信,整理播出她们写下的40多篇抗震救灾日记,较好地引导了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舆论氛围。短短几天,慈利社会各界捐款就超过100万元,县民政局、红十字会以最快速度将款物汇往地震灾区。当年《慈利新闻》获得全市十佳优秀电视栏目奖,并获得2008年湖南省好新闻奖。 2010年10月,热爱新闻工作的杨兴中主动提出到新成立的慈利县广播电视台工作。他经常与编辑、记者下基层采访,身体力行参与重大新闻的策划、采访全过程,并多次写出有份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水稻之光》《我们在一起》《大学生茶倌》等获全国、全省大奖的作品大多由他执笔。2010年以来,慈利县广播电视台选送的20余件作品连续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奖、湖南新闻奖,15件作品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县级工作委员会优秀作品奖。2015年,慈利县广播电视台获得第三届全国县级广播电视系统十佳电视台殊荣。近期,慈利台又入选“改革开放40年全国百佳县级台”。 出色的工作在提升慈利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质量的同时,也给杨兴中个人带来无数的荣誉,他先后获得湖南省十佳知识型职工、慈利县优秀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县政府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编者按: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王姣等5名2018年度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进行表彰。现将5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事迹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