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新闻通讯稿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5:40人气:80

  军歌嘹亮,鼓点铿锵。高亢激昂的歌声在上空回荡,同学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国务院总理宣布阅兵开始、升国旗唱国歌时,大家不约而同全体起立,注视着国旗在雄浑有力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阅兵仪式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并向抗战老兵致敬。当他握拳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检阅部队完毕后,分列式正式开始。空中护旗方队率先飞过上空,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2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10个现役英模部队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挺胸接受检阅。人民军队这支威武之师的严格纪律作风与豪迈精神面貌,使在场同学发出阵阵惊叹,掌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随后接受检阅的27个装备方队与9个空中梯队,展现出人民强大的作战力量,民族自豪感写在每位同学兴奋的脸上。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飞过广场,和平鸽展翅高飞,气球腾空而起,在《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中阅兵式圆满结束。

  ‍集体观看阅兵式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的报效祖国、报答母校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大家纷纷表示,自身经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继文说:“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大阅兵,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强大的国威军威,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定信念,启发我们永远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立足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登德谈到:“中华民族首次以阅兵的形式进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这警醒当代人不要忘却那段屈辱辛酸的历史,不要忘却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志士,不要忘却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帮助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地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阅兵是中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新起点。七十年前的胜利歌声回荡在耳边,七十年后胜利之师的雄壮步伐迈向未来。大阅兵必将鼓舞民族的士气,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必强!”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杜学霞如是说。 ‍

  ‍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韩国良说:“看到我们国家自己研发的一批批世界一流武器装备,我热血澎湃,满满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这是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猛提升的最好体现,这是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一座座里程碑。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立足本职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科研的主力军,我们应立足科研,发奋图强,做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彭睿说,“走过战争与和平的峥嵘岁月,在声声礼炮中我听到一个古老而沧桑民族最朴素的和平愿望。军乐声声,战旗猎猎,步伐铿锵,撼人心魄。盛世和平,便是今日给予历史的庄严致敬和最不朽的胜利。硝烟虽已远去,历史昭示未来。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一名中共党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应以身作则,铭记历史而缅怀,研读历史而奋发”。

  心理学院2014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贾兆丰以一首诗歌表达心声:“日沐京畿秋送爽,蓬勃中国今飞扬。千古华夏杰未尽,八荒神州俊无疆。七十周年大庆典,十三亿人同自强。胜利欢歌真嘹亮,坚定步履正铿锵。晴空万里光明媚,繁花如锦显葳蕤。四海天地声震彻,六合乾坤荡气回。陆军铁甲真雄壮,战鹰翼畔长虹飞。更有辽宁海天堑,扬我军魂筑国威。抗战历史当铭记,众志成城人心齐。戍卫国土较尺寸,建设发展争朝夕。自强不息应如是,民族精神在心植。书山有路求灼见,学海无涯觅真知。风华正茂书生意,挥斥方遒点江山。苍茫大地主沉浮,使命铭心责在肩。今朝吾辈当自勉,前程锦绣风景斓。千言万笔难言敬,谨此拙文忠诚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常良在观看阅兵庆典后,与同学共同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举国同庆大阅兵,风雨共聚汇北京”,下联是:“白鸽齐飞盼和平,天下一家永安宁”,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祖国安宁的美好祝愿。 来自经济学院的边学敏表示,阅兵的恢宏场面、军队英姿勃发的精神面貌和精良的武器装备让人十分震撼,身为一名中国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编辑们总在抱怨通讯员的来稿太少了;而总编室则称收到的稿件并不少。私下想想,认为编辑们所谓的“少”,是指适合自己版子的、可上头条的重量级的稿子较少;而于总编室来说,据2007年数据统计,除去1月、2月、3月三个月属“稿荒期”,通讯员的来稿相对较少外,4至11月,总编室每月平均收到的稿件在1200条左右,每天平均36条左右。阿坝州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24个乡镇。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县与县相距最近几十公里,最远达几百公里,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新闻资源分散,在记者有限的情况下,通讯员撑起了阿坝日报的半壁江山。要办好《阿坝日报》,通联工作就尤其显得重要。

  作为“群众办报”中最重要的一环――党报的通联工作,是新闻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是既通俗广泛又有重点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通联工作仍然是新闻媒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人们一直把它比成“桥梁和纽带”,这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经验之谈。凡是重视和改进通联工作并有所创新的新闻媒体,必然能率先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忽视报纸通联工作的倾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民族地区党报的通联工作近年来有着一种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认为,通讯员来稿必用,一方面会导致通讯员因“旱涝保收”而不讲求稿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讯员稿件的大量使用会影响记者的写稿积极性,因此为了照顾记者用稿,编辑便大量挤掉通讯员的来稿,致使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阿坝日报的通联工作由总编办公室兼任,没有专门的机构如通联部等,总编办公室工作繁杂,因此诸如沟通、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就比较表皮,许多工作无法向纵深延展;来稿较弱时,有一些编辑转而依靠“线人”报料,获取新闻线索,或依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按照版面的要求随手摘取,这样既节省编稿时间,又能节省稿费开支,便忽视了通讯员来稿;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报社内部量化考核的实行,记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于是记者们便顾不上与通讯员联系了;阿坝日报社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各县委宣传部的骨干通讯员,宣传工作一旦搞出了成效,便随时会被调动工作,因此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通联工作投入再大,都是白忙一场;有些通讯员来稿不多,质量又不过关,一些编辑认为顾及这些稿子是又费精力又费时间,于是忽视了这部分稿件和通讯员……

  以上的做法是弊多利少,既影响了报纸质量,又削弱了报纸通联工作。应当正确地认识到,网上资源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它代替不了当地新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媒体必须靠当地新闻取胜,舍弃这点何谈特色?看来,只有广泛发动基层通讯员共同抓好地方新闻,不断拓宽报道面,扩大信息量,才是根本的途径。在充分肯定内部考核与奖金挂钩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使其制度不断完善、更趋合理,应当将记者、编辑联系通讯员的情况如何,列入考核的范围。同时,通联工作要把基层领导重视报道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让他们看到报道的效果,感到报道的益处,同时要与多方面共同协商,解决好通讯员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稿酬标准等,并且要落实好通讯员工作责任制,经常保持联系,加强指导,巩固和稳定通讯员队伍。

  总之,民族地区要办好新闻媒体,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抓好通联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通联工作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而是非要不可,是大有作为的。

  众所周知,基层的通讯员最接近新闻源,也最懂得哪些新闻受欢迎。他们与干部群众的接触比较频繁,关系比较融洽,一方面能搜集到许多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还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基层通讯员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有多有少,用稿率有高有低。针对这些情况,报社的通联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编辑、采访、发行、广告等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全社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通联工作的良好格局,长久地考虑新闻媒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舆论、搞好服务,考虑宣传报道的社会效应及其良性循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对通讯员注重“投入”,力图在创新上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这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力量之源、战略之举。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充实基层报道力量,建立和健全通讯员网络,并加强制度管理。阿坝日报社通讯员网络是随着《阿坝日报》的逐步成熟而逐渐建立壮大起来的,主要由各县记者站骨干通讯员、部分部门记者站通讯员和业余新闻写好者等构成,网面覆盖全州,但缺少精心的经营。本人认为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通讯员管理制度,比如坚持通讯员的标准和条件,明确任务和要求、权利和义务、组织和纪律、奖励和惩处等。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基层党政有关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共同提高“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自觉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调整和充实好通讯员,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素质较好、业务较精、能力较强、比较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应该考虑为所有的通讯员建立工作档案,入档材料可作为考核、表彰的依据。为了方便采访活动的开展,重新核发通讯员证,确保通讯员采访活动的合法性。

  ――采用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通讯员的政治、业务水平。邀请一批资深记者、编辑、专家、学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通讯员的培训工作;要组织通讯员及时学习中央和上级领导对当前宣传报道的指示精神,通报每个季度的报道计划和报道要求,征求来自基层的意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通讯员不同的水平、层次,报社选派骨干采编人员深入到各县开展基层通讯员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传播新闻业务知识和写作技巧,认真听取通讯员提供的重要信息,共同研究深入采访、精心写稿的有关事宜。

  ――实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通讯员及先进集体。为了满足广大通讯员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相互学习的要求,报社应从原来一年一度的通联工作会议着手进行改革,采用分片集中、异地互动的方式,不定期地召开“片区通讯员业务交流会”,通过有效的互动,使编辑部与通讯员感情得到交流,信息得到沟通,彼此获得理解,将为以后的编辑部约稿,提供有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使通联工作不仅是总编室的事,而成为了全报社的事,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关心通联工作,关心通讯员。同时表彰优秀通讯员,表彰支持和关心通讯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心得体会,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新闻系统各级各类好新闻、好作品评选中,要注重推荐通讯员的佳作参评,对获奖的通讯员也要按规定发给奖状或证书以及奖金,并公布于众。

  ――把办好阿坝州记协刊物《阿坝通采》作为一种智力投资,为通讯员提供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意见反馈的园地。为了让《阿坝通采》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2008年《阿坝通采》将实行栏目的重新增设,除了开辟“每期一评”、“政策传真”、“业务研究”、“编辑声音”等栏目外,将着重打造对通讯员的好稿件进行“好稿评析”,注重通讯员培训的“新闻写作”、“摄影广角”,反映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以及成长历程的“通讯员园地”,介绍优秀通讯员的事迹和优秀作品的“通讯员风采”等栏目,这样既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现代的新闻采写方法,又通过对通讯员刊登在阿坝日报上的稿件、照片进行评析,肯定作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写作的个性,同时中肯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这种贴近性稿件评析,极具针对性,不仅对作者本人、对其他的通讯员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党报通讯员要走出写稿难、稿件见报难的困境,就要紧紧跟上我国新闻改革和党报改革的步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念,按照党报新的办报指导思想、新的报道内容、新的报道方式去采写新闻。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把新闻等同于宣传的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讯员为党报采写的多是本地区、本单位的成就新闻、工作新闻和好人好事新闻,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符合党报需要的新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党报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也为了适应人们对新闻的多种需求,把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改变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的新闻报道方式,减少了一般工作性、经验性、成就性等信息量不大的报道,而且增加了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等方面的报道,扩大了报道面。面对这种情况,通讯员只有跳出老框框,改变旧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分析、比较社会事物,才能选择出适合党报报道需要的新闻事件,把新闻宣传变为新闻报道,为党报采写出较好的稿件。

  通讯员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党报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为党报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提高稿件的竞争力。在党报上,政策解读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释性的、事件分析性的、重大问题揭露性的报道多了起来,这些深度报道信息量大,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和理论水平,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拥有快速整合资料的能力,需要站在权威和公众的角度进行报道。通讯员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采写这些报道确实有难度,难以与具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记者竞争。但是党报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报道,尤其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三贴近”的报道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的重要原则,是新闻报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为此,通讯员要在媒体记者不可能触及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对群众离得近、看得清、摸得准的地域和时空优势,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在贯彻落实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典型的报道;多采写一些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报道;多采写一些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意愿、诉求和呼声的报道,多抓多捕“活鱼”。这种充满“草根味”的、带有原生态性的新鲜活泼的新闻,既可以满足党报的需要,也可以使通讯员在媒体记者剩余的空间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展示才华,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此外,通讯员还可以利用与当地新闻事件发生地距离近的有利条件,对突发事件和实效新闻及时介入,抢抓报道先机,以快取胜,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党报通讯员要在新时期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党报编辑部及编辑、记者的联系和沟通。要及时了解党报在一个时期的报道思想和重点,以便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写稿件,减少为党报写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本地、本单位发生的重要情况和重大新闻线索,要及时反映给党报,做到信息共享。通讯员还应积极参与党报编辑部门策划的重要报道,认真协助编辑、记者完成诸如事件介绍、材料搜集、提供素材以及部分撰稿等工作。这既可以扩大通讯员的报道面,也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向编辑、记者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党报力求做到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群众性、可读性相统一,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改进和发展,不仅消息、通讯、评论等常用新闻体裁的写作从标题制作、导语写作、背景交代、引语运用到主体安排、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随着各种媒体的相互渗透、借鉴和兼容,逐渐生成了诸如目击式现场新闻、散文式新闻、故事性新闻、消息和小通讯兼容的新闻特写,介于报告文学和通讯之间的新闻纪事和新闻分析等不拘一格的新的新闻品种。为此,通讯员要在打好新闻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现代新闻写作技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突破、求新求变,采写出既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又形式新颖、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的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作品,就会受到党报的欢迎。

  党报通讯员是办好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又艰巨。通讯员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自信心。要不辞劳苦、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为党报多写稿、多供稿,在实践中掌握规律、摸索经验,闯出路子,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升稿件质量,为办好党报作出贡献,在新闻事业广阔的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辉煌事业。

  “三项制度”是长期酝酿的结果。2013年初,咸宁市委宣传部就开始起草新闻报道奖励、通报和通讯员培训三项制度。经过前期调研梳理出宣传工作的“短板”,在制度中主要围绕解决新闻通讯队伍规模不大、文字工作者积极性不高、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做大做强新闻流量,进一步提高提升新闻质量、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部里多次的商讨和反复研究,并召集各县市(区)宣传部长、市直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省驻咸媒体站长座谈,集思广益,广言纳谏。四月份,“三项制度”正式出炉,制度执行从2014年元月开始。

  “三项制度”把政策进行了细化,层层贯彻执行。其中新闻奖励制度把中央、省级和市级主要媒体囊括其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7家中央级媒体和《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楚天都市报等四家省级媒体纳入市委宣传部奖励范围,《咸宁日报》、咸宁广播电视台等由县市(区)另行制定奖励标准执行。对凡是刊播正面宣传咸宁的新闻作品(不含广告、领导调研稿件等)均可获得奖励,并加强了重头稿件和重要位置刊发(播)奖励权重,鼓励通讯员多上稿、上好稿。通报制度对各县市每月在中央级、省级媒体发稿情况进行通报,通报分别寄送到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常委宣传部长参阅,上述媒体发稿情况纳入市宣传思想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有鼓励也有压力,其中解决的出路还是要搭桥修路,强化通讯员业务素养和畅通投稿途径,这样才能由表及里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市委宣传部相对应出台了通讯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将每年的4月份定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月,组织开展一次通讯员培训班,并适时选派一批骨干通讯员到省、市媒体跟班学习。每年下半年,策划组织通讯员开展一次新闻现场采写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战提高队伍业务水平。对特别优秀的通讯员,年底进行总结表彰。

  制度不是硬邦邦的教条,执行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性化和常态化。去年4月22日,咸宁市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新闻通讯员培训班, 40余家市直单位、6个县市(区)的县直单位部门、69个乡镇负责新闻的业务干部和市内媒体记者共223人参训,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人民日报湖北分社、湖北日报社、咸宁日报社、咸宁广播电视台的资深专家和高级记者,相继推出为通讯员量身定做的“精品课程”,如《通讯员采写稿件如何与中央级媒体对接》、《新闻选题考量与采写技巧》、《湖北日报改版新变化和新要求》,从做深新闻策划、把握选题角度、提高上稿率等。座下的通讯员听得是酣畅淋漓,中场休息时不约而同跑到讲课席向老师“取经”。很多市内媒体记者也不请自来,有针对地选择“充电”。培训期间,整个会场爆满,课堂氛围热烈浓厚。还有通讯员深夜敲响老师的酒店房间,送稿求教。来自通城公路局办公室的干部张水海感概:“基层搞了一辈子文字,在新闻这块一直没有开窍,这次近距离与专家们面对面接触,才算是入了门。”

  此次培训,市委宣传部在咸宁日报整版开辟专题“通讯员作品选登”, 择优刊发各县市(区)通讯员的新闻稿,一批“处女” 稿也由此产生。还精心选购《新闻写作教程》赠送给通讯员便于日后的强化学习,发放咸宁市新闻宣传通讯员证,要求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前提下,给通讯员采写稿件提供一定自由空间。

  培训班取得的圆满成功就如同 “开门炮”,为制度快速步入正轨夯实了群众基础。市委宣传部安排新闻科对通讯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按照“三项制度”要求,新闻科建立了“咸宁新闻通讯员”qq群,目前入群成员达到238人。群里除了各县市(区)的通讯员和市直新闻单位记者外,我们还陆续邀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级驻省新闻媒体站记者和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楚天都市报等省直新闻媒体记者加入。建群以来,群每天在线余人,交流发言异常活跃,中央、省级和市级新闻媒体及时新闻选题,基层通讯员及时报送新闻线索,新闻发稿率大大提升。如去年八月旱情严峻,咸安区林业局干部吴翔在群里爆料:“大幕乡万亩楠竹快了。”湖北日报驻站记者梁晓莹、楚天都市报驻站记者周鹏等媒体记者在群里立即回应,经过了解核实后,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陆续前往采访,相继刊发《竹海也喊渴》、《咸宁:竹林旱死 漂流点停售门票》等稿件,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赤壁市特产局干部汪仁敏在群里提供了线索――“赤壁获‘中国青茶砖之乡’称号”,群主马上核实跟踪采写并及时向农民日报报送,隔日在《农民日报》刊发。

  通过业务培训和动态管理,基层通讯员在中央级、省级媒体的名字频频出现,打破了过去零的记录。

  “三项制度”刚柔并济,对广大基层通讯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体贴入微,对各地宣传部门则是加压鼓劲。参照市委宣传部的“三项制度”,各地宣传部制定出台相应的宣传工作制度, 一级带一级, 形成了“接力棒”。

  如何来检验成果?发稿数字最直观。市委宣传部把通报制度作为抓手,坚持把每月统计结果直接向县市(区)的书记、县(市、区)长、宣传部长通报,给各地新闻发稿排名,还把负面报道也单独拎出来“曝光”,并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给予扣分。这种“晒”的举措,给各地宣传工作无形压力,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奋勇争先。咸安区委宣传部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通报排名稳居前列。在制度激励下,咸安区今年不仅增加新闻工作经费预算,扩大了新闻中心的人员编制,还积极推荐新闻科长到湖北日报社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新闻干部研修班。在活动组织上提倡资源置换,组合出击。组织培训强内功,邀请记者走基层,还相约兄弟5个县(市)新闻科长看咸安。其他市区也积极找准自己的突破口,通城利用下乡镇、到部门调研、采访的机会,对部分骨干通讯员进行了走访,随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情况,督促他们多写稿、出好稿。石南镇、麦市镇、四庄乡通讯员发稿数量上有很大突破。

  “三项制度”如何合理应用和推广,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的过程,确保效应传播延绵不断,制度生命力持久弥新。如今新闻宣传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信息传递多变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手段的多元化,预示着新闻宣传工作不仅仅是通讯员在传统媒体投稿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提高通讯员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意识和能力,锻炼和培训他们运用新的传播手段传递正能量的水平。

  摘 要:全党办报、开门办报。这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法宝。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通讯员是党报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党报采写了很多“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提供了不少带有倾向性的社会问题和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一些党报在通讯员纷纷流失的情况下,不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作为,而是听之任之,致使原本生动活泼的通联工作日渐松散,几十年辛苦发展起来的通讯员队伍几乎丢弃殆尽。加强和改进党报通联工作,既是党报参与媒体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手段,更是实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以党报为龙头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伴随着读者人数的不断流失,党报通联队伍也日渐松散萎缩;而媒体自身采编力量的扩充、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出现,以及新闻报道模式的改变等,也进一步削弱了党报对通讯员的组织培训及其作用的发挥。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达,也不论媒体格局如何变革,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必须及时地、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和呼声。党报依靠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群众路线,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报通联工作,正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行“开门办报”的有效途径和最好体现。

  全党办报、开门办报,这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法宝。1948年4月2日,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这一论述,充分阐明了党报的群众路线原则,为办好党报指明了正确方向。

  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级党报十分重视通联工作,通讯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党报开门办报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党报提供了很多优质稿件,成为党报广泛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那个时候,各报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通讯员的管理、培训和联络。以西安日报社为例,每年都以定期举办通讯员新闻培训班、召开通联工作表彰会、座谈会和组织通讯员外出采风等形式,培养和扩大通讯员队伍,提高其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那时,通讯员经常往报社跑,送稿子、报线索、反映情况、参加培训等,许多通讯员的作品荣获省市乃至全国大奖,如张宝贵采写的通讯《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曾获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蓝田县已故通讯员贾清民是个农民,他37年间发表作品1200余篇,先后30多次被省市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在交通、通讯、生活等条件极为不便的年代,广大通讯员不仅采写出许多鲜活生动、深受读者喜爱的新闻稿件,还把自己在基层中了解到的情况以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新闻报道发表后的反响等及时反馈到报社,提高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度。

  如今,无论是党政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还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只要提到通联工作便直摇头。因为他们都知晓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在许多地方,党报通联工作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已成过去,朝气蓬勃的通联队伍日渐松散萎缩。其主要表现是,通讯员大量流失,有的党报原来数以千计的通讯员队伍现在常写新闻稿的不足数十人;通讯员见报稿件明显减少,姑且不说在党报头版头条踪影难觅,就连报道基层生活、反映群众呼声的版面和栏目也很少刊用。

  党报通联工作昔日的红火局面何以变成如此萎缩现状?原因很多,据调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媒体竞争促使新闻运作方式发生改变。众所周知,报业竞争中,新闻策划工作日渐重要,而新闻采写前的策划部署等工作,往往要依靠报社总编、主任编辑等来完成。记者拿到策划方案后,对怎样完成采写任务很快就能心领神会,而基层通讯员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与编辑部们缺乏沟通,写出的稿件很难体现策划意图,因而采用率不高,更为关键的是,纸媒发展到今天,报道内容也有了重大变化,为吸引读者,党报更加重视文章的可读性和服务性,以前通讯员提供的那种“一厂一村”、“一因一果”式的工作报道、成果报道越来越不受媒体欢迎,此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媒体传播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使跨区采集新闻越来越方便。媒体在新闻采集、传播方面对通讯员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无形之中影响了通联工作的开展。

  二是通联工作缺乏创新,通讯员队伍青黄不接。应当承认,激烈的媒体竞争,客观上提升了新闻工作专业化、智能化进程。老一代通讯员面对媒体现代科技设备难以适应,而新一代的通讯员队伍没有及时地培养建立起来,年轻人热衷于上网、开微博,遇到突发新闻有时也会通过手机拍照或录像,并发送到微博或论坛,但他们缺乏新闻专业培训,对新闻价值鉴别力不高。

  三是通讯员写稿动力减弱。首先,通讯员可供选择的机会增多,以前,对基层通讯员来说,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成名、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目前,由于社会进步与发展,评判标准也日益多元化,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方式也越来越多,通过其他方式、方法同样可以获得社会认可,其次,媒体实行稿分制考核。记者有考核任务,稿件刊发就出现了偏重记者,轻视通讯员现象,就记者而言,过去无偿为通讯员改稿的热情在竞争中逐渐消亡,记者与通讯员之间是竞争+合作,竞争>

  合作的关系。第三,“报料人”的兴起也影响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他们不用实地采访,更不用构思写作,只需将“报料”向媒体提供便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而同样的新闻线索通讯员采写的稿件未必能采用。

  此外,还有不少有形无形的障碍干扰通联工作,导致通联队伍与党报的联系不如从前,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改变。

  同志在1996年9月26日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2]”这就要求党报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开门办报”,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投稿的方式间接参与办党报。而发挥通讯员作用是践行“开门办报”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和最好体现。

  加强和改进通联工作,首先必须端正思想认识,纠正通联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正如同志所说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而通联工作就是组织群众参与办报的一种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许多党报通过开展通联工作,组织起大批通讯员,在当地收集基层信息,了解群众呼声,采写新闻报道,为党报做了大量的服务群众的工作,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和改进通联工作,还必须像同志强调的那样,“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当前,都市报咄咄逼人,互联网迅速崛起,给以党报为龙头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使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新闻竞争更加白热化。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党报要在媒体竞争、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而通联工作这一传统优势则是党报所特有,她是党报通过各级党组织层层落实,再由党报培训指导组建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都市报均不具备这个条件,出多少钱都买不来。此外,通讯员工作在各行各业,身在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处在各种新闻源的源头,能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线索,对新闻背景也更加了解,实际情况更加熟悉,可为党报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因此,党报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加强和改进通联工作。同时,还要结合新形势下各家媒体的特点,分析参考各家优势,给通联工作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

  加强和改进通联工作,还是党报抵制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不良新闻的需要。如今,随着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许多群众担当起“报道者”的角色,改变了过去新闻信息只能依靠专业媒体机构和新闻记者的历史,各种博客、微博、网帖和即时在线成为广大网民的信息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准记者”,形成所谓“公民化新闻运动”[3]。这对于信息的是便捷了,但却难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不良新闻的“出笼”,尽管网监部门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却仍然时有发生。对此,党报则可以通过对通讯员政治和新闻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杜绝虚假低俗新闻的出现。

  党报通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报社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各级党组织悉心指导,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还需广大通讯员的积极参与和奉献精神。

  首先,党报自身要“强身健体”,还是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对通联工作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健全规章,完善机构,配足人力,给足财力,领导督办,措施得力。

  其次,各地区各系统党组织和宣传部门要与党报通力合作,确实负起责任,根据统一部署安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实现各自任务和目标。对推荐和选拔的通讯员人选严格把关。既要有写作能力,也要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

  第三,党报和各宣传部门应将通联培训常态化。加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培训,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报通联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讯员毕竟不是专职记者,他们大都另有兼职工作,要使他们成为新闻行家里手,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要围绕重点、热点工作以及某一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制定通讯员培训内容和计划,可采取新闻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实地采访,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辅导等,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主动与通讯员联系,拓宽信息渠道,让他们参与重大新闻策划与采访,还可举办座谈会、采风活动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力求取得良好实效,使通联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第四,建立通联工作与党报发行联动机制。即给每位通讯员划定一定区域,让他在其中一边了解信息、采写报道,一边开展党报征订工作,并根据不同情况大致规定写稿篇数和党报征订份数。党报每年可拿出一定版面,供任务完成出色的通讯员刊发该区域信息和广告。

  第五,多层面加强考核。由于通讯员大多在基层,且比较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因此,在管理、考核上要采取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报社驻地记者站及编辑部各报道部门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大幅提高通讯员稿酬和表彰奖励标准,并把他们刊发的新闻作品数量、质量与所在单位工作成绩和职称职务晋升挂钩,让通讯员有成就感。

  如何使会议新闻摆脱“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雷同境地,采写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报道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新闻界,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也许能使会议报道达到优化状态。

  (一)仔细分析“会议重点”。记者可对会议的背景、主题、主办者、参加者、发言、内容、结果、意义、会风等环节悉心剖析、分类处理,提取其中一两个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择优而报,不用面面俱到突出所有要素,切不可笼统地报道会议。(二)努力转换“报道视点”。会议报道的民生视角是优化会议新闻的好举措,这要切切实实从领导本位向百姓本位的视角转移,实现对报道主体的真正关切,才能使会议新闻更具贴近性和亲和力。(三)善于抓取“新闻亮点”。记者绝不是仅做“留声机”,对会议进行简单重复地再传播,而应对会议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取舍、浓缩、提炼,凭新闻敏感从中抓取公众最感兴趣、最值得宣传的事实,努力把这些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报道出来。(四)着力探索“共振频点”。记者要始终把会议与广大群众结合起来考虑,准确切脉两者的契合点,着力在会议与受众之间寻找“共振点”、“交叉点”,让会议亮点与受众关注点“同频共振”,从而引发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五)认真选准“着陆地点”。“硬新闻软着陆”是改进会议报道的有效途径,记者可按“三贴近”原则,善于从百姓关心的角度去发现、发掘有报道意义的典型内容,并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报道会议,能够达到让受众愿看、愿听,且能入心入脑的效果。

  和通讯员保持联系是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讯员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和更好地了解真相。因为记者再勤奋、再尽可能地深入实际了解,但很多时候毕竟只是从外部、事件发生后去了解一件新闻事件。而通讯员来自于群众,往往身处新闻环境中,甚至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所以记者要和通讯员保持好联系,这也是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一种好方法。

  编辑记者要重视通讯员的来稿。但是,通讯员的稿件也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因为通讯员往往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训练,有的甚至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了解不多,所以通讯员的稿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能直接采用的,要经过编辑记者修改。通讯员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集中如下。

  一是缺少新闻由头。通讯员的稿件在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地区一段时间以来情况、动态的总结,有时候甚至讲的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虽然这样的事件也有新闻性)。但很多时候,通讯员往往不注意新闻的时效性这一新闻最基本的特征,整条新闻缺少新闻由头。二是不会突出新闻点,面面俱到。很多通讯员写的稿件读起来像工作报告或者总结,原因就是通讯员试图把自己知道的和发生的事情全部写下来,不会从事实中选择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最能吸引读者的重点展现出来。三是消息中过多使用感彩浓重的或者太绝对的词语和句子。通讯员的稿件中经常会出现遣词造句不客观的情况,甚至大量地抒情和表达个人的看法,这都是不符合消息要求的。

  暑假笔者在报社实习,有次到法院采访,偶然得知,当天有一合同纠纷案。具体案情是,一员工被公司送到国外深造,当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却要跳槽,公司就此将其告上法庭,索赔违约金等共计300余万元。当时,笔者认为这只是普通的合同纠纷,就没太在意。结果,第二天照例买来当地的各大报纸,打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两家的头版头条都是那条新闻,内心因此很是自责。深感自身的新闻敏感度不够,不能及时对发生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准确判断,才造成“漏新闻”。

  反思之余,重新审视那条漏掉的新闻,不难发现它确实有不少亮点。首先,知识经济的今天,跳槽是热门话题,而此案中的跳槽不同一般,是公司不惜重金培养成才后的跳槽。另外,涉及索赔的数额巨大,引人关注。其次,法制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民的法制观念正逐渐增强,此新闻无疑是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缩影。

  这是新华美通在5.12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当天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条企业新闻稿。作为中国唯一的企业新闻通讯社,新华美通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即启动了一项面向企业和机构赈灾的免费新闻稿服务。截至到2008年5月20日,共相关的新闻稿400多篇,新闻图片50余张,所涉及的企业和机构赈灾款物价值超过15亿。这些企业新闻稿得到了数百家平面媒体和网站的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赈灾新闻稿的企业和机构中,既包括国航、百度、中移动、中国银行等中国本土企业,也包括微软、宝洁、辉瑞、思科等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美国商会等机构。作为一个汇聚海量企业新闻的平台和渠道,企业新闻通讯社在传播企业资讯、构建品牌影响力方面,在这一特殊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企业新闻通讯社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根据纽交所的规定,上市企业必须在同一时间把同一份新闻发送给不同的新闻机构,以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同时,许多大型的企业乃至政府机构也希望采用某种便捷的手段,将新闻稿同时送达多个媒体。可是当时的企业和公关公司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机制和设备。幸好,曾在二战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的Herbet Muschel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这个潜在需求,于1954年创办了PR Newswire(美国企业新闻通讯公司,简称美通社)――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模式诞生了。

  在其后的50多年时间里,美通社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和机构新闻稿,其网络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迄今已覆盖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0多家媒体,每天以40种语言800至1,000篇新闻稿,以覆盖范围和发稿量计算,位居全球新闻通讯社前列。美通社服务于超过4万家企业和机构,占据全球新闻稿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全球500强中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是美通社的客户。2002年底,美通社在中国成立了其分支机构――新华美通,第一次将企业新闻通讯社的模式引入中国。

  在国内最早开始使用这一服务的是海外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2005年,新华美通帮助中海油以30种语言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新闻稿。也正是在这一年,新华美通结束了其自2002年底“落地”中国后近3年的市场开拓期,开始了一段平均年业务增长率超100%的高速发展期。熟悉那次事件的读者都知道,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最终因某些“非市场因素”以失败告终。然而在从2005年6月23日发出收购要约至2005年8月3日宣布退出竞购的1个半月时间里,中海油通过新华美通了一系列的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进程,表明了公司的计划和意图。虽然最终收购失败,但是却赢得了海内外媒体、投资界和公众的赞赏,树立了“积极进取、公正透明”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花哨的广告创意和刻意的公关策略,中海油基本上采用了以长效的即时性的新闻稿为主导的媒体传播方式,借助企业新闻通讯社在新闻性、时效性和媒体覆盖广度上的优势,在传播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谈到这一事件,新华美通中国区总监陈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它充分证明了新闻传播对于企业的作用和意义。而这样的例子,在新华美通的客户当中还有很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媒体行业的巨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价值的判断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对于企业信息,媒体、投资者乃至公众更加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甄别,广告、公关稿件等传统单向式的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特别是在应付企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等需要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也远没有通过企业新闻通讯社新闻稿那样经济、高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新闻通讯社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数据显示,新华美通目前在中国大陆拥有超过400家年度客户和近千家不定期客户,其中包括18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200多家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在华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为数众多的新兴高技术企业。根据陈玉的介绍,尽管中国本土的一些模仿美通模式的企业发展并不顺利、美通社在全球的几个竞争对手碍于新华美通的高速发展迟迟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企业新闻稿的概念在大多数中国企业中已经形成,中国的企业新闻稿市场将很有可能在5~10年的时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美通社的发展史即是企业新闻稿行业的发展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通的服务领域已经遍及文本新闻稿、图片、多媒体新闻、媒体监测、媒体情报、投资者关系服务等多个领域,但是美通始终坚持其创始时的宗旨,专注于传播的过程。美通在中国大陆的网络覆盖3,000多家媒体的10,000多名记者和编辑,可以将企业的新闻稿根据客户需要和稿件内容发送至20多个行业的媒体。

  令人十分感兴趣的一点是,新华美通从不会帮助客户撰写新闻稿,或者制定公关策略。可以说,他们的角色既不是公关公司,也不是新闻机构。如果一定要给这种新闻通讯社加一个称号,那么应该说,他们是建立在企业与媒介之间的一个桥梁,使得企业真实的信息和声音能够通过媒介传递给大众。

  在不断强化其服务优势的同时,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起和活跃,新华美通也开始尝试引入全新的传播手段。目前新华美通已经跟国内领先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空中网以及手机客户端软件提供商掌讯通成功地展开合作,可将企业新闻稿、图片和多媒体等内容直接送达国内超过4,000万的无线互联网用户;借助设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电子广告屏和遍布香港地区的LCD和LED广告屏,新华美通的网络进一步拓展至户外媒体;于2008年1月份推出的多媒体新闻稿服务,使新华美通成为国内首个提供此类型传播服务的机构,其融和多媒体和Web2.0技术的诸多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企业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企业新闻通讯社,新华美通自进入中国开始便肩负着布道者和服务者的双重使命。在不断拓展网络的同时,新华美通在培育市场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新华美通会经常组织企业和媒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与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学术机构合作,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企业新闻稿和海外传播的对于企业建立品牌影响力的价值和作用。

  国防之远,似在国门千里外,西沙、南沙、、亚丁湾……军情时时牵动人心。国防之近,亿万之众是国防之基。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是军史、军工、拥军大省。历史上,楚天将星闪耀;新时期,荆楚走出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航天女杰刘洋、王亚平等一大批军之骄子壮我国威。荆楚大地上,空降兵部队、“抗洪抢险模范旅”等现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苦练精兵,省、市、县军事机关和驻鄂军事院校为人民军队源源不断选拔、培育合格军人,还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为强大国防铸造最锐利、最坚实的“矛”与“盾”。

  立足荆楚,放眼寰宇。今年3月29日,由湖北日报编辑部与省军区政治部合力打造国防教育专刊《国防在线》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专刊依托荆楚丰富军事资源,聚焦国防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创办之初,专刊暂定为半月刊,刊登在湖北日报第4版。专刊设有《国防总动员》、《天下湖北兵》、《国防绿》、《荆楚尖板眼》、《士兵突击》等栏目。至今,已出版10余期,再现了驻鄂部队火热的军旅生活,展示了湖北子弟兵英姿和风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世界合作。放眼世界,航母出海、神舟飞天、蛟龙深潜、南海纷争、朝核问题、中俄军演……国内外军事热点此起彼伏。

  《湖北日报》作为一家与军事热点地区远隔数千万里的地方党报,如何报道好军事热点事件?《湖北日报》的做法是在时事新闻版编发新华社稿件,对重大军事事件进行常规性报道。同时,重点策划“自选动作”,挖掘军事事件中的湖北元素,进行本地化报道。

  无论是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神十飞天,还是芦山抗震、三沙建市,都成为《湖北日报》实行重大军事新闻本地化的良机。

  今年4月,“神十”6月至8月择机发射的消息。本报获悉后,立刻搜集相关线索,确定了两个本地化报道方向:“神十”上的湖北造、曾在汉服役的“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襄阳采访湖北造期间,记者又第一时间获悉,枣阳籍航天员聂海胜可能再次执飞。得知这一消息,本报增派力量,第一时间跟踪这一重要线索,与聂海胜家人联系。

  经过周密筹备,6月11日“神十”飞天前后,一系列报道陆续出炉。《哥哥为我买新房》、《同学眼中的王亚平》、《湖北造,筑起太空家园》、《浓浓的航天情》、《首个太空教具湖北造》。在“神十”返回之际,本报再打组合拳《从茅草屋走出的航天将军》、《湖北造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稿件的线索多来自于驻鄂部队和在鄂军工企业。

  《湖北日报》“神十”报道中,本地化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相得益彰,兼备新闻性、重要性、贴近性、可读性,在本地媒体中独树一帜,多篇独家稿件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湖北是“三军”大省,除了野战部队外,还有多所军校扎根省内,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军队与地方、子弟兵与老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发生,在军地结合点上找新闻,就是寻找军队和地方之间、子弟兵与老百姓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今年4月,《湖北日报》从省军区获悉新闻线索,年过八旬的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唐光友一生倾其所有,帮贫扶弱,并在生前写好遗书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在当地传为佳话。随后,报道组赴咸宁实地采访了解,发现唐光友老人的事迹比传说中的更感人,他是奉献为本的党员、霸道小气的父亲、乐观豁达的抗癌战士。唐老的无私、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现场每一个采访者。

  6月初,《湖北日报》刊发组合报道《把一切献给人民——记咸宁军分区离休干部唐光友》通讯、图片配评论,1版倒头加3版半版,以超常规模报道这一典型人物,引发军地各方关注。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均在当日湖北日报上作出批示,感谢湖北日报挖掘这一典型人物,要求省军区部队将唐光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典型人物深入学习。

  90后武警战士吕俊峰是今年本报成功推出的另一部队典型人物。5月4日,他勇救落水群众牺牲,以生命致青春,用热血践行诺言,感人至深。事件发生后,本报第一时间发稿,此后连续报道,武警部队首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纷纷批示,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军队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军队作为特殊的机关,记者在采写和编辑新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湖北驻军诸多,分属不同总部。驻军、武警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均设有政治部、宣传处、政工科,配备有新闻干事,在基层部队还有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干部战士。他们熟悉军队,擅长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然而,他们的主要发稿任务在军队媒体,包括《报》、《空军报》等,在地方媒体发稿常常无助于其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给地方投稿时,通讯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湖北日报》依托省军区作为驻军协调单位进行联络,并利用长期建立起的联系,充分调动驻军通讯员的积极性,加强联络,已逐步建立起通讯员网络。同时,加强对军事报道题材的策划,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做好报道计划,提前约稿,提高通讯员稿件上稿率。今后,可在每年年终评选、奖励地方上的优秀通讯员时,评选、奖励部队中从事军事报道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调动他们的写稿积极性。

  做军事报道,最大的风险是泄密。如何处理内容创新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湖北日报》做法有两点:

  首先,记者采写稿件自觉接受被采访单位的保密审查。在采访“神十”湖北造时,记者深入多家军工企业采访,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按要求不拍照、不录音。在报道军工产品时,企业要求一不报原理、二不报型号。成稿后,每篇稿件均返给采访单位一一审查,保证稿件万无一失。

  其次,通讯员提供的稿件,编辑后要二次审查。一般来说,部队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生活在部队,亲身经历事件全过程,对于什么内容可以报道,什么内容不能报道,把握得比较准,而且稿件也经过部队首长的审查,不容易造成泄密。

  但《湖北日报》的经验是,稿件编辑后,在发稿见报前,再次返回部队进行二次审查。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 政治 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 英语 国家分社的 英文 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 体育 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 政治 、外事、 经济 、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 历史 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