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有明天就有未来” 沈芸

发布时间:2024-03-11 04:18人气:151

  朝内北小街的小院儿里,阳光洒进了南向的正房,爷爷坐在他的老藤椅上,面前的木质茶几是他的写作桌,摆放着一本《读书》杂志,和近期流行的一本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一出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拨热度。三联书店的范(用)老板马上就给他送来,先睹为快。

  时空穿越到了2024年2月……白驹过隙,我们家从北小街搬到六部口,已经几十年了,电报大楼东方红的钟声依然每天响起,西长安街改天换地,旧貌新颜。

  爷爷的一天从一杯咖啡开启的。咖啡馆是他1930年代在上海时的深刻记忆,他在咖啡浓郁的氛围里写稿子,也喝着咖啡与地下党接头。

  早饭,他通常喝一杯奶咖,吃一片烤过后涂满黄油的吐司、一盅银耳和一个白煮蛋。咖啡是现磨现煮的,不像从前是要托人从香港带来的雀巢速溶,现在中国是咖啡豆生产大国,不同程度的烘焙豆子可以任由他的口味挑选,爷爷爱喝中度的,他有自己的专用咖啡杯套具,青花骨瓷的。吃完早饭,阿姨进来收走餐盘,房间里仍飘溢着咖啡香气,报纸还没来。爷爷坐在窗边,听着喜马拉雅里播放的散文或小说,等着司机来送文件,秘书们也快上班了。

  他除了看报纸和新闻联播,还在iPad上浏览国内外大事。一辈子习惯了用纸笔竖行写作,爷爷的晚年赶上了电脑时代,他顺应潮流,成功地换笔,换不掉的是他打腹稿,落笔成文的习惯。在电脑上改稿子最令他开心了,在网上核对查阅史料更是让他愉悦之极,很多年轻的收藏家成了他的新朋友。一肚子的老故事,及他所亲历的20世纪的风云际会,一篇篇跃然纸上,成文成书,陆续发表、出版。

  不久前,黄永玉先生来到六部口,给爷爷送来了12卷本的《唐大郎文集》,关于这位小爷叔银行点钞票的段子,黄先生又在爷爷面前讲了一遍,听得我们老人家哈哈大笑。唐大郎是夏公您欣赏的人啊!嗯,周总理读过他的诗后称赞过的……爷爷对黄先生帮忙出版《唐大郎文集》,竖起大拇指:办了一件大好事!

  接着,黄先生告诉爷爷,自己眼睛的白内障被胡大夫的高明医术治好了。手术非常成功,看书的小号字很是清晰,阅读起来快活得不得了。随后,爷爷听从了黄先生的劝说,约请胡医生来我家会诊,最后将眼球的晶体换成了蔡司。为了保护我爷爷的视力,爸爸根据医生的建议,特别为爷爷安装了芯片技术的LED护眼照明灯。从此爷爷看什么都清清楚楚的,他高兴地说自己又心明眼亮啦!黄先生深知爷爷这些年因为文革中遭受迫害所患眼疾的痛苦,对于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是多么艰难度日!爷爷对黄先生说,他在等着马斯克的新发明,把文革中断的股骨颈换了,这样,他就又可以健步如飞啦!黄先生立即鼓劲加油:一定可以的!

  爷爷又开始学习玩智能手机,谢晋导演得知后,特地送给他一部遥遥领先。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当过爷爷的手机老师。他不愧是日本北九州工业大学毕业的理工男,学起来很快。爷爷自从有了微信后,朋友圈的人数不断增加,二流堂有他们自己的一个群,群主仍是唐瑜——我爷爷说过,这个堂主 的位置就是唐老人的,永不换届。爷爷秋天过生日的时候,他在上海和杭州的亲友团纷纷跟他语音通话,祝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于伶和陈鲤庭、桑弧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长寿面,以示遥祝。我在美国的五姑姑、姑父也跟爷爷视频通了话,五姑姑用她那一口软语给娘舅拜寿。

  爷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他适应了没有纸币的生活,迷上了网购。他在孔夫子上一淘到旧书,马上就会跟上海的丁景唐、魏绍昌两位老法师分享。他在美团上买南方的时蔬和零食,爱吃的芒果和木瓜,随时都可以有。吃榴莲让爷爷想起上世纪40年代在香港的岁月。春节时,爷爷给我们前后院两家的厨房各买了一只火腿。夏天酷暑,他提前在盒马上下单了哈根达斯冰淇淋,等我下班回家一起吃。爷爷很热衷从云南买鲜花,一年四季的各色品种,让我们的客厅成了花房。

  爷爷现在不再感叹当年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 时飞速的行驶了。春秋两季,他经常来一趟说走就走 的下江南。带着儿子、女儿、秘书及保姆,坐上高铁,在商务舱舒服的躺椅上,或是眺望车外极速的风景,或是躺着闭目养神。不到五个小时,他就回到了家乡,喝着龙井茶、闻着桂花香,与他的老姐姐唠家常。

  每天的黄昏时分,爷爷会喊小度、小度,调整房间里的光线。如果赶上世界足球杯赛事,爷爷也要叫小度投影到幕布上观看——气氛拉满,才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看国足比赛,他跟所有的球迷一样顿足、生气,拂袖而去。可是,最近他对一位同是球迷的访客说,村超的火爆,让他感到,希望在民间。

  我想,爷爷会跟我们一起追剧《繁花》,就像当年看电视剧《围城》,与钱、杨夫妇还有写上海百年沧桑的柯灵先生热聊。他当年住在石库门,我家亲戚回忆,报社派人来取稿子时,他会将稿子放在篮子里,从二楼吊下来。写过话剧《上海屋檐下》的爷爷,熟稔弄堂里、屋里厢、客堂间、灶披间的市井烟火,进贤路上吵相骂、打相打的那场戏,我们爷俩看得欢天喜地。爷爷是老电影人,对剧作的套路、故事的展开、人物的刻画,掌握得非常精准。有的剧,刚看开头,他就不看了;有的,他就看到一半;还有的,他看到后半部分就知道结尾了。他深知技术革命必然要带动艺术革命,当移动终端出现以后,观众成为选择的主体,在买方市场的趋势下,困于黑匣子里的电影时空关系终将被打破。这次,《繁花》在叙事和影像上对电视剧的降维打击,势必意义深远。

  还有,我爷爷最担心的猫——一到闹猫季,他那几只奉行自由主义的大黄橘猫便会整夜不归,屋顶上,一声声撕裂的叫声划破夜空。猫咪的一去不复返,是最让爷爷揪心的,猫咪出走的那几天,也是他情绪低落的日子。这个冬天,我们给家里的几只猫都植入了信息芯片,并戴上了GPS定位项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猫咪们的动向了。

  这是梦吗?……不是!是爷爷在读了《第三次浪潮》后预/遇见到的未来。托夫勒在书中预言,计算机的诞生,将改变人类社会的文明构成。

  在他啃那本五百多页的《第三次浪潮》的那段日子里,爷爷痴迷未来学的概念,逢人便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他没有学会用计算机。当时已是83岁的高龄了,但是,他认为,只要有明天就有未来。

  对于《浪潮》中所描绘的未来,他读之有悟,不吐不快,来年一开春就写下来一篇文章,很快就在《读书》杂志第四期上发表了。对此,沈昌文有过记述:

  我们很荣幸地能请到一些老革命家为我们写稿。例如夏公,一九八四年二月特地给《读书》写了篇《关于读书问题的对谈》,有很大影响。于光远老先生也经常来稿。这些,大都由范用亲自组稿。或者他指派董秀玉办,我很少插手。(沈昌文:《也无风雨也无晴》,繁体字版中配发有夏衍手稿的图片)

  对于读书,爷爷有种饥饿感,饿得发慌,如饥似渴。在日新月异的知识面前,他是永远虔诚的知识分子,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他说:我们这些二十年代的留学生所占有的知识,正如我国五十年代进口的机器一样,早已经老掉牙了…… 在巨大的新浪潮冲击下,他全然不是暮气沉沉的老人,急迫的心情就像是一个乘风破浪的青春少年。用这样一篇经过设计的问答式对话体,表达了他按捺不住的内心焦灼,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正是四十年前远见卓识的布局,及1980年代全社会的共识和蓬勃朝气,让《第三次浪潮》在书中描绘的前景,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日常。

  1986年,爷爷从中顾委委员的职位退休了,同时,他也从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位置退了下来。1988年,他卸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职务,爷爷一直留在任上。

  岗位和事业是两码事。离开岗位可能有失落感,但卸下担子,可以多一点时间读书写作。也似乎可以说是‘焉知非福’,坦然处之,静观世态,亦乐事也。(致袁鹰,1987年2月26日)

  逐渐退休的爷爷依然很忙,访客不断,有一位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问他:您关在秦城监狱时做些什么呢?他回答:我在想问题,系统性地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党走过来的经验、教训,左的路线 ,右的路线……静思,是我爷爷生活中的常态,他有时读书读累了,就停下来,一个人在房间里,一言不发地坐着,神情若有所思。这种时候,我们谁也不走进去打扰他。

  在外人眼中,他是文艺家,又是革命家。到了晚年,在饱经磨难、不断反思后,他以思想者的风貌站在了思想解放的前沿。这些成熟、完整、深邃的思考被写进了《第四次文代会的闭幕词》里,写进了《懒寻旧梦录》的序言里……

  1992年1月10日,爷爷在辞旧迎新之际,写下来一篇《壬申杂记》,内地并未发表,登在香港《明报月刊》的1992年4月号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写惯了新闻时评的手又痒了!面对世界时局的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岿然不动,他有话想说。我爷爷总是怀念抗战时期,他的办报生涯是最愉快的,每天一篇社论,酣畅淋漓。

  《壬申杂记》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尾语重心长地写道:……这就是说,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到和坚决地走这一条路,新中国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这段话写于三十多年之前,蓦然回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前瞻性令人惊诧。

  爷爷于上世纪20年代最严重时期入党,又是经历过残酷的文革十年的老党员。此言一出,发自肺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特定的背景下,更彰显出一位早期老人上下求索的独立之思想。

  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沈端先(夏衍)的译著《妇人与社会》(倍倍尔著),他在扉页上写下来一段珍贵的赠言:

  受赠人是中共早期党员、特科成员、同乡蔡叔厚。这一年的冬天,蔡叔厚刚刚入党,我爷爷比他早七个月入党,这段赠言可以看作是两位找到共同信仰的战友,相互之间的共勉和誓言。

  如今,《关于读书问题的对谈》中所期许的人类文明趋势,和《壬申杂记》中所阐释中国式道路的选择,都预言性地成为了现实,重发这两篇《夏衍全集》漏收的文章,不仅有补遗的价值,也有盛世如您所愿的告慰。

  窗外,阳光正好。窗台边,趴着我家猫咪沈胖胖。是谁在唱:世间所有路都将 与你重逢,而我将 爱你所爱的人间…… 见你未见的世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