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交流活动新闻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9 19:06人气:159

  半年来,县新闻信息中心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密切联系县情和部门工作实际,全体采编人员始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克难奋进;始终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六不准》,严守新闻宣传纪律,塑造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具体的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县委政府的新决策新举措,倾听群众的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着用,传播科学文明,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而扎实工作,做到了办好《时讯》搞好外宣的工作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办好刊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半年来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以《时讯》为载体,强化了全县思想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几年来的办报经验,不断克服困难,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规范了《时讯》的运作程序,在保持按时见报的同时,不断加大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和全县实施“三篇文章”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的力度,拓宽新闻宣传面,使宣传内容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一是定期办好了《文艺天地》栏目,有效凝聚了全县广大文学创好者,激发了业余文学创好者的创作热情。二是巩固了《漾江论坛》专栏,在选登佳人佳作的同时,选登了大量篇幅的新人新作,丰富了栏目内容。三是加强了《全面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党建专栏、《关注经济普查,服务经济建设》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活动专栏、《督查视野》的督促检查,很抓各项工作落实专栏、《珍惜每一寸土地,促彝县健康发展》的水土自然专栏、《关爱未成年有成长,关注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专栏等栏目,为深入宣传全县党建、经济普查活动、很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活动搭建了宣传平台,取得巨大的宣传效果。四是根据形势宣传的需要增设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员先进性》、《回首年展望彝县大发展》、《创建平安县无毒县,构建和谐》等专栏,给全面细致地宣传报道我县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喜迎彝县年县庆活动和创安工作打好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五是及时全面地宣传报道了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及全县性的会议和县主要领导到基层考察工作、调查研究、出席重要活动等,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县委政府的新举措新决策。六是及时全面地宣传报道了中央、省、州领导深入我县视察、调研等活动。

  密切联系县情和全县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全力对外新闻宣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半年来,县新闻信息中心人,在努力办好《时讯》的同时,积极给《大理日报》、《云南电视报·大理周刊》、《大理公安报》、《云南日报》、《云南支部生活》、《云南经济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农民日报》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大理人民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全力进行对外宣传活动。截止月日,新闻信息中心外投的新闻外宣稿件,被州级刊物和广播电台选用条,被省级刊物和电台选用件,被《农民日报》采用条。与此同时,还组织撰写了篇(条)有一定深度的外宣稿件,给《大理日报》县市版做专版提供了充足的稿源,也为州内外媒体来漾采风,需要相关稿件提供了方便。

  加强通联工作,积极与外县市同行交流活动,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半年来,采取互寄样报等形式,积极与大理市、永平县、巍山县、洱源县等县市通联,交流工作经验,互通信息,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办报质量。

  加强新闻信息中心内部管理,强化采编人员的业务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新闻信息中心的工作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做到了信息中心采编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肃采编纪律和宣传纪律,根据宣传舆论导向和当前全县宣传工作重点,进行统一组稿编辑,完全杜绝人情关系稿。在编辑中尽力使版面做得美观气势、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实现了小报虽小,可拿起一份《时讯》就知近期大小事的效果,使《时讯》逐步成为一道彝县形象窗口和宣传窗口。在加强业务工作的同时,半年来十分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每周定期业务知识学习、交流活动形成制度化,使信息中心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塑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的通讯员队伍,为办好《时讯》提供充足的稿源有了保障。新闻信息中心在办好《时讯》的活动中,十分注重培养和造就业务精湛的通讯员,注重通讯员队伍建设,半年来,新闻信息中心采取通联、深入基层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人的基层一线通讯员队伍,改变了以往稿源少、稿件质量差、信息渠道不宽的状况。

  一、认真组织宣传报道好彝族自治县年县庆暨第二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和下半全县性的重要会议。

  二、进一步宣传报道好各级各部门在“三个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为加强思想宣传工作营造积极的宣传氛围。

  三、组织采写一批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稿件,为对外宣传提供新闻线索。与此同时,组织和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积极给《大理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日报》、《云南画报》、《云南支部生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党报学刊和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新闻两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新闻的阅读与写作,一直没有列为中考的重点,如果跟着中考的这根指挥棒走,很多人自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淡化着这部分教学。可是今天的我们置身在一个规模空前的“信息时代”,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自身也在不停地制造和传播着信息。新闻是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我们频繁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它们帮助人们真实、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如此说来,掌握新闻的阅读与写作方法,也应该是我们当下中学生与时俱进必备的一项技能。

  本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也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部分内容,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安排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先以课本为纲,与文本对话,以新闻两则中的第一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大江》为载体,学习相关的新闻知识。

  第二课时,由学生找新闻,可以是课文中的第二则,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新闻,分析交流,进一步巩固新闻的相关知识,学会高效阅读新闻。本课后的作业是试写新闻。要求:一周时间,学生在日记本上试写新闻,可随时找老师面批面改。

  第三课时,在准备一周的基础上,学生口头交流,评析自己写的新闻(生生互评,老师评点)。

  第四课时或课下,根据互评和老师的评点,修改自己所写新闻,上交,再经老师把关,最后发表在校园网上并结集成册。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激情,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激情。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课本第一则新闻,对所找新闻,所写新闻,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阅读分析或写完新闻,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新闻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还没能掌握新闻写法的同学,则面对面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其阅读分析与写作水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分析与写作任务,我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新闻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3.学生评改法。个人试析、试写新闻后,分小组互改,进一步进行阅读与写作体会交流,以提高他们赏析文章的能力。

  第一课时后,学生对新闻有了一种朦胧、新鲜的感觉。第二课时,自找新闻分析交流,就发现了问题:不少同学对新闻的五部分结构,记叙的六要素,新闻的基本特点,没能理解,一部分同学甚至对新闻文体根本没形成一定的概念。第三课时,自写新闻交流环节,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一些同学连新闻题目都没有,更谈不上拟出对新闻内容高度概括要求的标题来,尤其是对新闻导语的内容和作用把握较差,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理解不够。但随着学生之间互评,教师指点,学生明显有了一定的信心,不仅做出了较好的阅读分析,一些同学还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新闻稿。

  一周来,“非常完美”小组的卫生情况不很理想,劳动委员几次被值周生请出,责令整改。

  该组值日以来,不能按要求提前完成任务,甚至还有影响早自习正常进行的情形发生。此种堪忧状况,一方面是工作量调配不均,清扫室内卫生的只有一人,而负责楼道卫生的却有四人;另一方面,该组成员,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是为大家服务的意识淡薄,来得晚,且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效率不高。希望“非常完美”小组在下一次的值日中,能汲取本周的工作教训,重新调配人员,合理分工,解决本组值日的低效问题,真正完美起来。

  10月12日下午第三节班会课,我班举行了一次《水浒传》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发言踊跃,效果甚佳。

  望着展示在电脑屏幕上,一张张梁山好汉的生动图片,听着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着那些豪侠轶事,品评着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教室里一只只高举的手臂,同学们一次次激动地争论,冲击着我们的视力,考验着着我们的听觉,锤炼着我们的表达。

  《水浒传》中一段段古老的文字,转化成一个个耳熟能详、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深深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一本古代文学经典,在读书交流中,幻化成一幅优美动人、色彩缤纷的叙事长卷,铺陈在同学们眼前。茫茫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宋末那次惊天动地、慷慨淋漓、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深切感受着那侠肝义胆,豪气干云。只可惜课堂时间有限,真恨不得再一头扎进这部巨著,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议论纷纷。看来,此次读书交流活动让我们对水浒更加熟悉,对读书心生渴望,这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想来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鉴于北方四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疾病疫情在学校有暴发和传播之势,我校领导为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紧急行动筑起了防控甲流的三道防线。

  家庭内第一道防线:学校制作了晨、午检表,师生在家如实测量填写,如果孩子在家测量时确有发热迹象,家长务必向班主任请假,说明情况并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师生一律凭表入校,凡没有认真填写表格内容,学生表格没有家长签字的不得入校。

  校门口第二道防线:校门口有专人审验晨、午检表、询问师生情况,确认无发烧及其它情况的方可进入校门。学校专门添置体温速测仪、一定数量的体温计,由值班领导和各处室人员轮流为师生实时测量体温。

  教室外第三道防线:进教室前,学生必须将晨、午检表上交本班卫生安全员登记,统计缺勤情况,班主任负责与家长联系,确认缺勤原因,再由安全员或班主任将晨、午检表上交政教处,并汇报相关情况,由政教人员进行复核、复查。

  为了确保三道防线万无一失,学校在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的同时又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严格规定到校时间,全体师生必须在时间范围内出入校园,校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确需进入的,在校门外测体温正常、出示并登记有效证件后才可进入;学校对有发烧症状、缺勤学生每天进行跟踪,了解掌握诊治、外出情况,感冒发烧的患病学生返校复课,要出示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各类传染病预防的卫生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充足睡眠、勤于锻炼,注意个人卫生,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室内经常保持通风清洁。

  在日趋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一个月来,我校无一人感染,全校稳定,三道防线筑起了铜墙铁壁。

  由市委“两新”工委、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在重庆“两新”党建网和中国当红网开设的“区县‘两新’工委和行业党委”专栏,一年时间共计采用稿件2840余篇,其中市外上稿70篇。文章紧扣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题,畅谈认识与体会,介绍做法与效果,来稿踊跃,质量较高,不少文章受到网友好评,为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一是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二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编制《人才需求和专技结构调整预测表》,2009年引进优大生三名、大学生“村官”五名。三是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大对机关干部职工和村居干部督察力度,2009年进行明查暗访十余次。四是选派八名大学生“村官”、24名驻村干部,聘请11名“名誉村官”,公开选拔两名社区党委副书记,配齐配强村居干部队伍。

  开通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开设最新时讯、政策文件、组织关怀、经验交流、“村官”事迹、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工作简报等栏目。目前,该网站已登载动态信息136条、“村官”事迹103条、农村实用技术68条、心得体会160篇、《大学生“村官”简报》19期,搭建起大学生“村官”交流沟通、学习借鉴、提升进步的互动平台。

  以“忆过去、看现在、知变化、感党恩”为主线,传唱革命歌曲,观看红,创作转发箴言,算清经济发展账、社会进步账、生活改善账,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活动开展以来,举办红色革命、忆苦思甜报告讲座78场次,举办红歌会、诵读会、读书会317场,组织观看革命电影245场,开展“忆苦思甜感党恩”主题交流活动197场,党员群众受教育达61700余人次。

  一是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述职制度。每年安排五名乡镇党委书记就上一年党建工作向县委常委会述职。二是建立集中谈心谈话制度。由县“四大家”班子成员对全县42名乡镇党委书记开展一次集中谈心谈话活动。三是建立年度回访复查制度。县委抽调相关人员深入42个乡镇重点对“一把手”履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对排名后三名的实行组织诫免半年处理,连续两年倒数后三名的予以组织调整。

  一是建立队伍。在政治处设立专职宣传干事的基础上,建立近30人的通讯员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互学”的办法,打牢通讯员队伍新闻宣传工作基础,同时邀请专家和记者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讲评。三是领导带头写稿。党委班子成员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带头撰写新闻稿件。2009年以来,所领导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七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说话交流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下介绍两种方式:

  从初一开始,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来说话,内容提前准备。要求台下的学生认真听后从主题、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评论打分。随后,老师进行点评及拓展发言,鼓励肯定学生,指出不足,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前5分钟说话”的内容可设置不同的话题,如身边故事、生活启迪、格言交流、时事评论、阅读心得、名人推介等。话题不拘一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

  现行的教材设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家乡、第五单元的讲故事和评故事,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讨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认真地开展好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模拟旅游咨询”,我们在班上召开了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连山县内)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注意事项。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扮演两种角色的准备:作为游客,要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以便在咨询会上提问;作为咨询员,要清楚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以便在咨询会上应答。要求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游客要对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给予评价,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扮演旅行社咨询员,分设几个咨询点;乙组扮演前往旅行社咨询的游客。游客向旅行社咨询员咨询,咨询员力求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收集写作素材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书”的名人名言。有的学生找到了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学生找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通过收集活动。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教给他们能迅速找到所借书的方法:先看所借书的大类,再看属于这个大类中的哪一个小类,这样找下去,便能找到自己所要借的书。如借《西游记》,首先看一下,它是属于文艺类:再分析一下它是文艺类中的古典小说……于是便找到了。

  如何发挥阅读的作用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做读书扎记,边阅读边做简单实用的摘要,持之以恒地收集积累语文知识,把这项活动作为语文作业来完成,教师随时检查评分,并计入期末语文总分,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初一开始,每周开展布置课室文化活动,即更新课室的墙报、格言、公布栏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周一组,轮流着来开展这项活动。每个小组务必团结合作,在每周二前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接受评委的评分,每七周后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胜出。墙报刊登的内容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作品,反映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公布栏除了张贴相关的通知以外,必须张贴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四篇作文;竖匾所更新的“格言”,也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句子。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小组的同学都动了起来,他们分工合作、相互督促,文章和格言写好之后,他们又相互进行修改,以确保质量。特别是墙报的版面设计、配置插图、抄写安排等等,’更是倾注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心血。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担任着母语的教学工作,有责任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结合以新闻为主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记者培训活动。在学校举办活动时,笔者让学生都充当记者,如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学生要对整个运动会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在实施前,学生已提前学习了新闻的写作要领,笔者要求学生在运动会期间每天至少写三则新闻,如采访到好的消息,一时写不出来,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也可以请教老师,共同完成这篇新闻报道。写成新闻稿后,立即送到学校广播室去,提供给播音员报道。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三天以来,笔者所任教学班的学生写出了500多篇新闻稿,采访内容涉及到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教练、观众、志愿者等等,可见他们与人打交道的频率之高,通过活动,他们锻炼出了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

  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可以适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

  如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5人,要求他们。对本地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写成详细的书面报告,这个报告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进行整体分析。, 在布置这项活动时,教师可提供本地区老年人的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参考,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认识的长辈中展开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很好。写出了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如其中一个小组在《连山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的报告中。介绍了连山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运动场所、医疗保障等等。给政府提出了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增加老年人活动场地、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等建议,并提出了借助招商引资和民间资金为老年人谋福利的一些具体措施,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做到这样。十分可贵。

  去年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热情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防止国际社会对日本灾区的逐渐淡忘,形成维系灾区重建和世界支援的长期纽带,成为日本政府需要面对的课题。

  经历了这场大灾难洗礼之后,日本政府愈加重视促进本国与外国国民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情感上的靠近,推出“强化情谊纽带计划”,旨在通过与亚洲、大洋洲及北美地区的青少年交流,支援东日本大地震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从活动的形式来看,既要“请进来”——邀请三大洲41个国家与地区的青少年访问日本,考察灾区和参加志愿者活动,又要“走出去”——派遣日本灾区的青少年访问他国及地区,介绍灾后重建的相关情况。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政府将这一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作为“强化情谊纽带计划”的一项活动,我们代表团的此次出访由日本外务省邀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成员是来自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青年媒体工作者近百人。据日方介绍,预计到2013年3月末,将完成包括接待和派遣在内的1万人以上的交流活动。这种大规模的交流无疑将为日本的重建复兴工作争取到尽可能广泛、持久的国际关注和支持。此外,日本外务省还推出国家形象片,并推动其在海外电视台的放映,在展示日本努力重建和复兴进程的同时,向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支援等表示谢意。

  根据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介绍,为应对地震发生后在海外出现的相关信息量不足及造成误解等问题,日本努力做到:“迅速且准确地提供信息,在客观考虑外国人关心及理解的基础上,采取一切方式、使用多种语言,内容易懂的信息。”其中,在对外国媒体重建信息方面,除采取发送新闻稿和直接投稿等方式外,日本安排18家外国媒体在震灾一周年之际接受政府首脑的会见并对其进行集体采访,还大力邀请外国记者考察和采访灾区。我们代表团访日期间,日方提供了有关灾区受灾情况的详细书面资料,并播放反映当时海啸袭来的震撼影像资料,但宣传的重点则是灾后重建的强劲势头、当地民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灾区景区的风情魅力。据《环球时报》报道,去年“3·11”震灾以来,日本政府已组织至少3批不同规模的中国记者团赴日采访灾后重建情况。为减少震灾造成的负面舆论影响,日方在我们采访灾区时,以照顾灾民感情为由,反复强调要我们听从日方事务局的安排,只能对本次活动的参加者进行采访,禁止依据自行判断采访路边行人,如希望对活动相关人士以外的普通民众进行采访或拍照,务必提前与日方事务局协商,得到许可后方可进行。一些受灾惨重的情景也禁止我们拍摄。对此,日方解释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灾区人们的复杂心情,多一些体贴和顾虑。”

  作为在防灾减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日本在经历过这次地震、海啸和核电站事故后,意识到自身在应对大规模自然灾害,尤其是提高核安全方面仍要不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同时将其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日本政府承诺将以提高核能安全和防灾等为中心,把从大地震中获得的经历和经验积极地传达给国内外更多的人,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当我们来到东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岩手县,实地考察位于当年海啸最前线的防潮堤坝、一些临时住宅和商店,并倾听灾区居民和从事灾后重建工作人士的心声时,那些或悲伤苦涩或震撼惊险的受灾体验让我们感同身受,而那些由于采取了正确避难措施得以成功逃生的经历,也给我们进行了生动的防灾教育。的确,日本表示在降低灾害风险和抵御灾害方面输出智慧和经验,不啻为其显示对国际社会负责任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几年,日本推行“观光立国”的新政策,将推进国际旅游、扩大观光交流人口赋予“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带来国家的新生”等重要意义。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出将以观光“推动东日本灾区重建”的计划,针对震后外国人旅日一度出现萧条,推出了一系列提振灾区旅游业的措施。从3月18日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由日本观光厅联手包括灾区在内的东日本6县共同举办首届‘东北观光博览会’,将在6县设置28个观光区,在主要车站设置旅游信息点,安排当地居民介绍景点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体验活动。此外,探索频道于去年年底采访为实现东日本灾后复兴而不懈努力的人们,制作了纪录片《从3·11的出发》。该片从今年3月开始在亚洲、欧洲各国播放。配合此节目的播放,日本国家旅游局同时开发了“重建日本发现东北之旅”。游客将在4至6天的行程中,访问纪录片中介绍的灾区宫城县和岩手县,并与当地支援复兴的人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第一手故事。

  据介绍,吸引中国游客成为日本“观光立国”政策的主要对象。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今年3月,日本设立由观光厅、旅游业和运输业等成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观光交流事业推进委员会”,负责推进以青少年交流、地方间交流、文化体育交流、观光交流为主的中日交流活动,并在中国开展访日旅游的全方位广告宣传活动。此外,由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主办的‘活力日本’展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举办,介绍日本的经济、科技、文化、时尚、美食和地方魅力等,向中国人民展示“正在逐步复苏中充满活力的日本”。

  鉴于中国之大和微博在华影响力之广,日本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正积极通过中国的微博旅游信息,希望通过口碑传播来挽回地震发生后东北各地受损的形象。根据中国新闻网7月17日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宫城县仙台市的官方微博已于5月1日正式上线名当地的中国留学生组成“仙台啦啦队”,传达他们居住在仙台的切身体验,希望中国的网民们能喜欢上仙台并前去观光。位于东京的公司“中小企业WEB活用研究会”受地方政府委托运营上述微博。谈及为何选择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手段,该公司代表理事高桥学表示,“比起报纸和电视,中国社会更信赖口碑的好坏,用微博宣传旅游是最合适不过了。以中国人的角度进行信息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经济总量原先世界第二的位置已于2010年被中国超越,特大自然灾害也使该国面临漫长的重建复兴之路,但在传统文化、现代企业、动漫、教育、服饰等诸多领域,日本仍表现出辐射全世界的强大软实力。今年3月,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表示有必要增设驻外公馆以加强日本的对外传播力。种种迹象显示,大地震后日本在软实力的对外传播方面力度有增无减。

  鉴于此,对于我国在灾后重建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和守望相助的真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优势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等等,都应当更进一步地加以挖掘、提炼和传播,使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软实力源泉之一。

  琼州学院旅游商务协会成立于2012年,英文名称:Qiongzhou University Tourism Business Association。我们以“服务在校学生,活跃校园文化,普及旅游知识,促进旅游发展。”为宗旨,目的在于通过举办各种旅游文化活动、旅游大赛及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大学生的旅游知识,提高其旅游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爱生活,爱旅游”是我们的口号。作为琼院的阳光社团。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与琼院的师生共同编写了一段段快乐、难忘的回忆,例如:首届“瓦依娜杯”校际篮球赛、光棍节“真心快递”活动、“我和酒店有个约会”参观学习酒店、野外烧烤等等活动,到了今年,我们满一岁啦!越发越成熟的我们将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展望未来,我们能够发展得更成熟、强大,为琼院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下一届加入我们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工作环境。

  部门职能:负责办公室的内部事务管理;活动物品的购买和保管; 建立和维护会员档案;建立各部门档案;负责协会各类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通知、申请书、月报等)的起草、打印、发送;负责会议通知与记录;负责各部门的业绩考评; 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部门职能:负责协会内部成员的信息交流与内部活动(主要为联谊以及出游等活动); 负责协会的各种章程的草拟和人事档案的管理;编辑整理各种简报,做好各种评比工作;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部门职能:负责设计协会的整体形象;开展各种与宣传有关的校园活动,如书法、绘画;对大型活动进行宣传策划;负责相关活动的摄影与新闻稿的编辑工作;将协会活动和政策以展板、海报、网络(网站、博客、邮箱等)等一切形式宣传出去,营造活动气氛;配合其他各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部门职能:负责协会各类活动的赞助支持工作;负责协会与校外组织、单位、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合作;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

  目标公众即组织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这类公众的特点是:

  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

  第二,公众是复杂的。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三,公众是变化的。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

  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比如,首先把组织面对的公众无一遗漏地罗列出来,然后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组织内外有别的原则,可以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还可以对公众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以便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

  第四,公众趋向集合。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理论的演变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固然能够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但其效果不是无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如观察、访问、文献分析、抽样调查等)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组成。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发展。

  在这里,组织传播担负的任务是多重的:首先,他要把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经媒介传递给目标公众;其次,他要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这一过程用CAC表示),并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此外,他还要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联络,充当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最后,他还要代表组织同目标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为组织取得直接的信息反馈。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参谋,公共关系人员仅有可人的外貌和善于交际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备与公关职业相应的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备的工作技巧。

  需要对公共关系传播者在组织中的位置问题作一说明。在一些有关的学术论著中,作者常常把公共关系传播者,即公共关系部门或类似的部门安置在管理层中,与生产管理部门平行。这或许有它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公共关系传播者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是决策层的助手,是管理部门的协调者,又是上、中、下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沟通者;它处于决策层的直接领导之下,又很难说属于哪一个层次。因此,在公共模式中,我们赋予它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公共关系传播链条的第二个环节——传播媒介中,也就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守门人”的概念,现在已经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的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守门人。公共关系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只有顺利通过守门人这一关,才能经媒介流向公众。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考验。

  公共关系传播的下一个环节是公众。公众分为非目标公众和目标公众。前者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分布广泛的、不确定、不确知的公众,后者指与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集合群体。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媒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取得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不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还要利用人际传播的某些手段。因此,公共关系传播模式还包括人际传播部分。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下面我们对公共关系模式中的两个主要部分——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都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不同的是,前者指传播者通过制造和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引起媒介的注意,促使它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方法;后者指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有关组织的信息,通过它传播出去,或是花钱购买新闻媒体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作宣传的形式。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过程是一种无须付费的宣传方式只要传播者肯动脑筋,善于挖掘和策划,把媒介吸引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60年代初期,精工表质量和性能均属上乘,虽然生产精工表的公司花去大笔广告费,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家公司采用了吸引舆论的手段,一举获得成功。他们派飞机在澳大利亚投下许多精工表,阳光下,人们被天空中突如其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惊呆了,当捡起一块块从高空坠地后依然完好无损的精工表时,无不为之叹服。新闻界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报道,精工表从此打开了销路,精工产品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精心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得到他们配合。

  第三,这类事件大多带有戏剧色彩,奇特有趣比起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容易吸引公众。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撰写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必要手段,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要求公关人员了解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熟悉新闻报道题材,掌握新闻写作技巧,以便向媒介提供具有新闻价值、合乎新闻学原理、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稿件。与“吸引媒介”的宣传方式相同,这种宣传亦无须付费,不同的是公关人员提供的新闻稿不能直接出去,而要经过媒介“守门人”这一关,这就有被选用和不被选用两种可能性。

  刊登广告。也是组织(尤其是赢利性组织)利用大众传媒的最常见的形式。这是一种付费的宣传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宣传有两种,一种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产品或商品广告,如各类家用电器广告、化妆品广告以及金银首饰广告等等。我们熟知的许多商品,像海尔、佳雪等品牌,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名扬四方的。刊登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使之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促进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另一类是非商品性广告,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中以广告形式出现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产品、经营管理、领导与员工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包括节目祝词、节目赞助、开业及庆典消息等等。我们常见的“XXX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广告,即属此类。与商业广告不同,这类广告的侧重点不在推销商品,而在于与公众进行感情交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它的知名度。

  第一,利用这种传播方式,组织具有较多的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选择媒介的时间与空间,不必受外界的左右。

  第二,组织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编制广告计划,确定宣传方案,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费用、媒体等问题作出通盘考虑,而不必临时磨枪、仓促上阵。

  第三,由于组织花钱买下了新闻媒介的频道或版面,可令其反复播放或刊载,并持续一段时间,因而有利于突出商品的特性,加深人们的印象。

  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

  目标公众即组织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这类公众的特点是:

  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

  第二,公众是复杂的。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三,公众趋向集合。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

  第四,公众是变化的。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

  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比如,首先把组织面对的公众无一遗漏地罗列出来,然后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组织内外有别的原则,可以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还可以对公众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以便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理论的演变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固然能够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但其效果不是无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如观察、访问、文献分析、抽样调查等)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组成。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发展。

  在这里,组织传播担负的任务是多重的:首先,他要把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经媒介传递给目标公众;其次,他要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这一过程用CAC表示),并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此外,他还要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联络,充当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最后,他还要代表组织同目标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为组织取得直接的信息反馈。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参谋,公共关系人员仅有可人的外貌和善于交际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备与公关职业相应的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备的工作技巧。

  需要对公共关系传播者在组织中的位置问题作一说明。在一些有关的学术论著中,作者常常把公共关系传播者,即公共关系部门或类似的部门安置在管理层中,与生产管理部门平行。这或许有它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公共关系传播者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是决策层的助手,是管理部门的协调者,又是上、中、下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沟通者;它处于决策层的直接领导之下,又很难说属于哪一个层次。因此,在公共模式中,我们赋予它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公共关系传播链条的第二个环节——传播媒介中,也就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守门人”的概念,现在已经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的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守门人。公共关系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只有顺利通过守门人这一关,才能经媒介流向公众。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考验。

  公共关系传播的下一个环节是公众。公众分为非目标公众和目标公众。前者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分布广泛的、不确定、不确知的公众,后者指与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集合群体。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媒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取得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不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还要利用人际传播的某些手段。因此,公共关系传播模式还包括人际传播部分。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下面我们对公共关系模式中的两个主要部分——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都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不同的是,前者指传播者通过制造和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引起媒介的注意,促使它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方法;后者指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有关组织的信息,通过它传播出去,或是花钱购买新闻媒体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作宣传的形式。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过程是一种无须付费的宣传方式只要传播者肯动脑筋,善于挖掘和策划,把媒介吸引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60年代初期,精工表质量和性能均属上乘,虽然生产精工表的公司花去大笔广告费,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家公司采用了吸引舆论的手段,一举获得成功。他们派飞机在澳大利亚投下许多精工表,阳光下,人们被天空中突如其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惊呆了,当捡起一块块从高空坠地后依然完好无损的精工表时,无不为之叹服。新闻界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报道,精工表从此打开了销路,精工产品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精心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得到他们配合。

  第三,这类事件大多带有戏剧色彩,奇特有趣比起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容易吸引公众。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撰写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必要手段,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要求公关人员了解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熟悉新闻报道题材,掌握新闻写作技巧,以便向媒介提供具有新闻价值、合乎新闻学原理、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稿件。与“吸引媒介”的宣传方式相同,这种宣传亦无须付费,不同的是公关人员提供的新闻稿不能直接出去,而要经过媒介“守门人”这一关,这就有被选用和不被选用两种可能性。

  刊登广告。也是组织(尤其是赢利性组织)利用大众传媒的最常见的形式。这是一种付费的宣传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宣传有两种,一种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产品或商品广告,如各类家用电器广告、化妆品广告以及金银首饰广告等等。我们熟知的许多商品,像海尔、佳雪等品牌,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名扬四方的。刊登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使之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促进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另一类是非商品性广告,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中以广告形式出现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产品、经营管理、领导与员工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包括节目祝词、节目赞助、开业及庆典消息等等。我们常见的“XXX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广告,即属此类。与商业广告不同,这类广告的侧重点不在推销商品,而在于与公众进行感情交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它的知名度。

  第一,利用这种传播方式,组织具有较多的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选择媒介的时间与空间,不必受外界的左右。

  第二,组织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编制广告计划,确定宣传方案,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费用、媒体等问题作出通盘考虑,而不必临时磨枪、仓促上阵。

  第三,由于组织花钱买下了新闻媒介的频道或版面,可令其反复播放或刊载,并持续一段时间,因而有利于突出商品的特性,加深人们的印象。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一)公共关系传播者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