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百事娱乐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哈尔滨工程大学结合寻访老兵开展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09 16:11人气:54

  “老师,我们找到了赵元文爷爷的家,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世辉收到学生王传霖发来的微信,他们冒着严寒实地走访,找到了102岁的老兵赵元文。

  近年来,李世辉和学生一起寻访了30余位抗战和抗美援朝老兵,与他们建立联系,整理他们的战斗故事,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传递红色的精神火炬。

  “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对东北抗联颇有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魏宏运老先生。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对东北抗联产生了浓厚兴趣。”李世辉告诉记者,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任教,在东北大地上工作生活,让他萌生了实地寻访抗联老兵的想法。

  最初,李世辉依靠检索新闻报道或通过各方打听,拿着一个个模糊的地址走街串巷进行寻访。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坚持去做这件事,源于一次对东北抗联老兵李敏的拜访。

  李敏13岁参加抗联,坚持转战在林海雪原。“碧草漾漾夏日长,共为救国忙;骊歌一曲送西征,从此各一方。愿望同志肩重任,为国争荣光;祝同志前途无量,进取莫彷徨。”当时,李敏将这首《送西征》唱给李世辉听。

  “这首歌,既表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感,也蕴含着李奶奶对我这个后辈的殷殷嘱托。”李世辉告诉记者,寻访中,他学会了多首面临失传的抗联歌曲,为他的学术研究和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资料。老兵们的纯粹和赤诚深深感动着他。

  为了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感动分享给更多人,李世辉整理形成了20余万字的书稿《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访谈录》。这本书稿和寻访中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成为他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诞生于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建校之初,包括首任院长陈赓在内,许多教职工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校园里,国防元素随处可见。学校大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但屋脊上不是神兽,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模型,飞机、坦克、舰艇、火炮等。

  校内有一座师生都非常熟悉的黄墙红瓦小楼,即“哈军工”纪念馆。馆藏文物万余件,许多都来自老校友的捐赠。纪念馆工作人员说,纪念馆展示了“哈军工”作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技学府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旨在激励学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砥砺奋进。

  李世辉认为,在这样一所有着鲜明国防和军工特色的高校任教,将老兵们的热血故事融入课堂,让学生们熟悉校史、认识战斗英雄、了解战争历史,十分必要。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这首《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和《滨江述怀》《露营之歌》等东北抗联将士所作的诗词,在李世辉的课上,经常通过朗诵、演唱等方式呈现,生动演绎了将士们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除了具体的战斗故事之外,诗歌也是了解抗联历史的一把钥匙,是学习这段历史的一个窗口。”李世辉告诉记者,老兵们教会他的一首首诗词和歌曲,都是他课件里的宝贵内容,他计划下个学年开一门新课,就叫《东北抗联诗词鉴赏》。

  “东北长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开展群众工作难度较大。为了做好群众工作,抗联将士自发创作了许多歌曲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曾有一位90多岁的老兵,行动已非常不便,但一口气能唱多首抗联歌曲,激情洋溢的状态让我震撼。”在寻访老兵的过程中,李世辉发现抗联特别重视歌曲的作用,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抗联中有不少家境殷实的战士,还有一些是清华大学、黄埔军校等院校的高才生,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的路。”课上,李世辉经常用寻访到的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故事为学生讲课。李世辉告诉记者,学生们的文化素质都很高,作为思政课教师,他希望这群有才学的青年能成为有家国情怀、有理想抱负的人。

  “李老师不是单纯给我们讲理论,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讲历史、说道理,还会穿插一些歌曲。”该校人文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爱听李世辉的课。

  除了在学校授课,作为黑龙江省委宣讲团成员,李世辉还经常受邀到校外作报告。当地媒体还将他宣讲东北抗联事迹的课程录制成微党课进行展播。

  “最可爱的人就在身边!”10月初,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放映前,同为94岁的东北抗联老兵王济堂和抗美援朝老兵李明武,穿着整齐的军装、胸前戴满奖章和纪念章,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剧场,在场学子报以热烈掌声。邀请两位老兵到场与大家一起观影交流的,是学校“红色火炬”社团的大学生志愿者。

  该社团今年7月成立,吸引了200余名学生加入,成员覆盖本硕博3个学段,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也慕名加入。在李世辉等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成员积极关爱老兵,定期探访、年节慰问、志愿服务一一开展。交往中,师生与老兵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次电影放映活动前,社团成员尝试邀请两位老兵参加,他们很爽快地答应。

  举起火炬就是为了指引方向,让更多人看到火炬的光。今年年初,李世辉申请的“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成功获批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项目。为了让更多人关爱老兵、传承发扬革命精神,李世辉依托名师工作室平台,发起成立大学生社团。“商议社团名称时,不记得是谁说叫‘火炬’吧,既象征着带来温暖,也寓意着一种传递。最后,‘红色火炬’的名称获得一致通过。”李世辉告诉记者。

  “没想到我们的这些往事还有人关心,有人感兴趣、愿意听。”一次寻访结束,受访的抗战老兵楼克俊说,学生们的到来,让他倍感温暖。他平时十分低调,街坊邻居都不知道这个“普通老头”参加过抗日战争,做过情报战线的工作。

  “能被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记住名字,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红色火炬”社团成员王传霖向记者谈起,他曾和老师同学一起拜访过抗美援朝老兵、哈军工校友李文煊。多日后,他们在校园中偶遇,李文煊远远地就认出王传霖并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让他特别感动。

  随着时间推移,在世的抗战和抗美援朝老兵越来越少,李世辉和“红色火炬”社团也加快寻访的步伐。他们还将寻访哈军工的老校友,学习老一辈军工人的献身精神和担当意识,而寻访过程本身,就是一堂鲜活的国防教育课。

推荐资讯